唐山信息网
唐山
您的位置:唐山信息网 > 唐山新闻资讯 > 唐山
记者散记:国庆节全家乡村行
发布时间:2013/10/9 9:37:13 | 人感兴趣

国庆节全家乡村行

  专稿(记者杨盛东)国庆节清晨5时许醒来,头脑中灵光一闪,产生一个乡村游的创意。8时许打电话给丰润区评剧团,得知剧团正在丰登坞,下午演出评剧《打金枝》。我一听大喜,忙上网查地图,找到丰登坞,决定带孩子去看看演员后台化妆的情景,沿途遇到什么风景则完全随缘。

  妻子担心天气情况,因为天气预报当天有中雨。我安慰她,不必管是否下雨,下雨有下雨的好处;也不必担心能否看成评剧,看不到评剧,还可以遇到其他的风景。于是又约了两家同行。12时15分许,3辆车驶入丰登坞小镇。此时乌云密布,西风猛烈,沙尘飞扬,天地昏暗,秋霖将至,街道上行人极为稀少。

  我在车中忽见前面百余米处飘着大红气球,果断地说:“那儿就是演戏的地方!”到跟前一看,丰润区评剧团的流动戏台就搭在气球不远处。我们刚一下车,雨点便疏疏落落地打了下来。我不管这些,急忙带孩子们去看演员化妆。一栋楼底商一个阴暗的屋子里,十几个演员正在化妆。孩子们试戴了官帽,试配了宝刀,摸了摸拂尘,心满意足。

  丰润评剧团副团长高红莲听说我们一行人是从唐山赶过来的,很是感动。他告诉我们,如果雨下得太大,风刮得太猛,演出就只能取消了。不过,只要条件稍微允许,戏就一定要唱。此时,虽然外面雨点渐密,天昏地暗,但演员们并未停止化妆,因为他们知道,万一雨停了,临时化妆肯定来不及。

  西风一度将大块乌云吹走,雨点稀疏了,乡亲们打着伞、穿着雨衣陆续来到戏台前,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先生,已经坐在了第一排湿漉漉的塑料椅子上,打着伞,眼巴巴地瞅着戏台。面对此情此景,高红莲一声令下:“演!”于是锣鼓开道,传统评剧《打金枝》演出正式开始。

  戏台虽有顶棚,却难以遮挡斜风冷雨,演员们的衣服被淋湿了,戏服的襟袖被风扬起,雨点都打湿了里面的绸子裤,我站在台下穿着两层外衣还冷得直起鸡皮疙瘩,演员有多冷可想而知。但演员们,从“唐代宗”到“郭子仪”到“郭暧”到“升平公主”,到那些跑龙套的差役,都那么一丝不苟地饰演着自己的角色,令人心生敬佩。

  百余个观众中,以老年人为主,但也不乏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他们大多聚集在楼檐下观看演出。最执著的,无过于那个冒雨坐在第一排的老先生,他坐在那里,举着一把黑色的伞,一动不动,斜雨打在身上也似乎浑然不觉,只是目不转睛地盯着戏台上的故事,用执著诠释着对评剧的一份热爱。

  告别评剧团,我们再度踏上旅途时,天边浓云堆积处已然露出亮光,真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妻子在微博上写道:“那么就揣着好奇与希望上路,赴一场红尘盛宴,期待与下一个惊喜的不期而遇,一如我们的人生。”

  下一站是玉田鸦鸿桥。在小商品批发市场我们竟然遇到一条“香港街”:金灿灿的三个大字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其实只是一条狭窄逼仄的小街,两旁是纷杂的小商品批发店,文体用品、劳保用品、儿童玩具、婚庆用品、箱包……真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我一向不喜逛街,却偏偏喜欢这里的世俗扰攘气息,兴味盎然地踩着泥泞的街道,光顾一家家小店,买了100根铅笔、12双袜子、两小捆胶带,还给父亲买了一顶棉鸭舌帽……以前陪妻子逛街,走几步就累得腿软,这次却一点也不累。我们决定夜宿鸦鸿桥。

  10月2日早上,阳光灿烂,晴空万里,我们去寻访玉田泥塑老艺人吴玉成。老先生住在杨家套乡西高坵村,以前村里家家户户捏泥人,现在全村只有他一个人在捏泥人。不巧的是,老先生的家门紧闭着,热心的村民告诉我们,原来老先生和老伴去邻村的集市上卖菜去了。

  我们去集市上,把老先生接回家。80岁高龄的老先生搬出他新近的作品,朋友们立即对这些古老而朴拙的民间艺术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半塑半画、以画为主的小型泥彩塑,造型单纯简练,以白色作底,敷以红、黄、绿、黑各色,调色艳俗而夸张。关公、尉迟恭、穆桂英、不倒翁、孔雀、青蛙等人物与动物形象,各种泥塑作品挤在简陋的落满尘土的小橱里,或威武雄伟,或英姿飒爽,或憨态可掬,没有显得任何不妥和不恭敬,这质朴的艺术形式就该散落在民间,就像老先生家菜园里长势旺盛的小白菜、大葱、辣椒、冬瓜一样,唯有沾满阳光、泥土、雨露才鲜活润泽、生机勃勃。

  同行的朋友与孩子对这些作品爱不释手,听老先生说可以出售时,都像狼见了羊一样冲过去,纷纷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场面一度近乎失控,最后家家抱了一堆泥人,欢天喜地地上了车。吴老先生告诉我们,自己的3个儿子都会捏泥人,一个孙女在县里小学代课,平时也教孩子们做泥人。

  归途中,我们见路边一位农民正开着收割机收割玉米,于是临时停车,带孩子们去看农民们如何秋收。不光孩子们看着秋收的场景感到新奇,出身农家的我也一样新奇,因为如今秋收的方式与我儿时完全不同了。我年少时跟着父亲收割玉米,劳动程序是先把玉米棒子掰下来扔成一堆一堆的,然后用镰刀从四分之一处割断秸杆,把秸杆捆成捆儿,再把玉米棒子和成捆的秸杆运回家,最后用小镐把剩下的一小截秸杆连根刨出来。干完这些活儿,两个劳力一亩地至少要用半天的时间。而现在呢,玉米收割机这个庞然大物所到之处,秸杆纷纷被吞噬进机器里,立即粉碎做为肥料洒在地里,棒子则被装进贮藏厢。一亩地,100元钱,十几分钟就搞定了。我站在田垄上,暗暗感叹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

  我希望孩子们体验一下父辈艰苦劳作的情景,于是命令他们从秸杆上掰下几个成熟的玉米棒子。他们按我的动作,呲牙咧嘴地使着劲,终于掰下来几个,但很快就没了耐心,跑到一边捉蚂蚱去了。倒是大人,帮农民们捡拾着落在地里的玉米棒子,把它们一个一个扔到装玉米的车上去。

  这次国庆乡村行,我的妻子、朋友们和孩子们都很开心,觉得既欣赏了冀东传统艺术,又体验了农家的生活,还没花多少钱,实在是值。而我的理念依然是:好风景未必在远方,倘若你有一颗简静低调的心,目力所及,身边时时处处都是人间天堂。

网站备案:冀ICP备18033322号-4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友情连接 | 留言反馈 | 人才招募 | 网站地图 | 唐山热门关键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04-2026 www.china031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山信息网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技术:唐山网站建设 冀公网安备13024002000481号
Published at 2025/11/23 1:02:05, Powered By WRMPS v6.5.0(A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