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医院建院60周年系列报道之三
凸显公立医院公益性
专稿 (春萍振中大辉)患者到医院看病,最担心的事情无非两个方面,一是低劣的医疗质量,二是高额的医疗费用。伴随着在体制层面上的破冰前行,工人医院把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作为着力改善民生的重点,坚持放大和凸显公益性质,千方百计提高医疗质量,让利患者,让患者少花钱看好病。
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儿——这句古老的民谚,朴素地揭示了医疗领域中学科建设与医疗质量的辩证关系。以省市重点专科和学科评审为契机,工人医院通过申报自评过程促进科室建设。目前,医院有省临床重点建设专科2个:心内科、内分泌科;省医学重点学科4个:烧伤科、内分泌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市级重点学科9个。医院积极开展新项目、新技术,2012年开展的经皮冠脉内旋磨术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微创治疗肝癌等7项技术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要确保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最终还得靠管理。工人医院对管理的重视,不仅体现在他们全面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上,更体现为全院上下对于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安全、向管理要效益的共识和举措。医院建立了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对药品比例、危重病人数、出入院诊断符合率、抗菌素使用和医疗安全等重点指标进行监测、考核、绩效。强化病例分型、全程病历管理、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加强电子病历等医疗质量管理。对医疗护理,特别是手术、重大急救等医疗全过程进行流程质量监控,去年全院完成重大抢救2.3万次,抢救成功率97.9%。在这里看病,患者放心。
在提高医疗质量的同时,工人医院还凸显公益性质,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规范医疗行为,降低医疗费用,千方百计让患者少花钱看好病。
临床路径是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工人医院在推进临床路径、单病种治疗费用综合管理和降低患者均次费用上作出了有益尝试。医院目前开展的临床路径涉及28个专业,试点病种177种,患者一进入医院,流程开始运作,全过程专业服务就此展开。2012年,进入临床路径病例8376例,月均进入路径管理病例698例,占出院例数16.2%,全年完成路径6891例,完成率82.3%,临床路径病例平均住院日11.4天,较全院平均住院日降低1.72%,均次费用1.35万元,同比下降7.53%。
开展预约诊疗服务,优化急诊环境和服务流程,健全惠民便民措施。医院设立了脑卒中等10个专病门诊,开展多种方式的预约诊疗,推出门诊一卡通,开通门诊医生工作站、排队叫号和检验结果查询系统。推行大急诊管理模式,实现了院前急救、急诊抢救、急诊观察与重症医学救治一体化。同时推行了“先诊疗,后结算”模式,每年投入100多万元,用于大型义诊、绿色通道、无主病人救治、特困减免等活动。通过下调床位费、常用药品、医用耗材价格,节假日减免挂号费等措施,医院每年向患者让利1000多万元。
强化合理用药,贵重药品、重大检查需由医生与患者(家属)双方签字认可,下转A13版
上接A2版并对开大处方实行公示制。医院重点加强了抗菌素管理,制定抗菌素使用管理规定,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支撑体系,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书,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2012年,门诊使用抗菌素比例为8.38%,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比例为48.3%,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素的比例52.6%,抗菌素使用强度同比上年下降了20%,有效遏制了抗菌药的滥用和擅开贵重药的不正之风。
通过控制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均次费用、抗生素使用和医疗安全等重点指标,工人医院2012年住院患者床位使用率93.1%,同比下降15.5%,平均住院日11.6天,同比下降0.49%,均次费用1.48万元,同比下降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