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信息网
唐山
您的位置:唐山信息网 > 唐山新闻资讯 > 唐山
“六姐妹”护理组—29年的爱心接力
发布时间:2013/10/23 9:22:29 | 人感兴趣

“六姐妹”护理组—29年的爱心接力

  专稿(本报记者赵雅静)她们像最尽职的保姆,从白天到黑夜,事无巨细地照料着病患的生活起居;她们又像幼儿园里最尽责的阿姨,随时面临着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并且要第一时间冲上前,冒着被伤害的危险对病患耐心地安抚;她们在花样的年华中,选择了护理精神病患的岗位,在封闭的病区里,用无限的爱心陪伴病患走过每一个祈盼新生的日子。

  她们是曾被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文明先进集体的唐山市第五医院“六姐妹”护理组,从上世纪80年代组建至今,爱心接力棒已在三代护理组姐妹的手中传递。

  逝去的青春不变的职责

  1984年9月,刚从唐山卫校护士班毕业的李淑丽、果春杰、尹凤玲等六个小姐妹被分配到了唐山市第五医院精神一科,担负起护理男精神病患的工作。当时六个姑娘都是20岁左右,又在同一病区,工作出色,于是“六姐妹”的称号就逐渐传开了。

  六名年轻、瘦弱的小姑娘,面对的却是几十名行为紊乱的男患者,她们不仅要克服紧张、羞怯的心理,还要时刻守护在病患身边,密切观察他们的病情状况,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与需求,并且随时面对病人发病伤人的危险。有的男病患力气大,病情发作时两三个人都拉不住,闹得厉害的人甚至可以背着床在病房里到处跑。每天照顾这样的患者,经常让六姐妹累得气喘吁吁,受伤也成了家常便饭,有的疤痕在20多年后仍清晰可见。最初她们也会觉得委屈,但是姑娘们说,比起自己受的伤,患者在发病时更痛苦,与患者相处的时间越长,她们就越同情这些患者,内心的责任感就越重。

  第一代六姐妹护理组在工作了整整20个年头后,将爱心的旗帜传递到第二代和第三代“六姐妹”护理组的手中,“六姐妹”工作的病区也从普通男病区换到了重症女病区,29年岁月流逝,“六姐妹”却永葆青春,并且始终担负着最重要的护理工作。她们不仅要给予患者关心、鼓励和安慰,还要对他们进行安全管理,监督他们的休息、饮食、睡觉以及按时服药,并且陪伴他们开展娱乐活动和康复训练。

  第二代“六姐妹”中的组长雷红敏说,有的病患由于迫害妄想症而不肯吃饭,坚持认为饭里有毒,为了保证患者正常进食,姐妹们不仅要耐心劝慰,有时还要“以身试饭”。有些患者住院后家属几乎从没探望过,而且一次都没参加过家属工休座谈会。为了让患者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六姐妹们不怕麻烦,每次召开座谈前都挨个打电话通知联系,叮嘱家属准时到场。

  80后的王凤杰是第三代“六姐妹”护理组的成员,在一次护理躁动病人时,她被病人飞起一脚踹在小腹上,导致膀胱损伤,大夫建议其卧床休息,并住院治疗。考虑到科室人员紧张,她一天都没休息,继续坚持工作,对患者的照料一如既往。

  在六姐妹的病区里有一些长期住院患者,最长的已经入院30多年了。由于意志活动减退,这些患者们往往表现得懒散、孤僻,为了让他们不觉得孤独,更好地放松思想情绪、转移病态思维,六姐妹与患者结成了爱心互助小组,每个小组由20名长期住院患者组成,组长由患者选出,六姐妹分别负责协调指导爱心小组活动。每天,在病区宽敞明亮的活动大厅里,小组成员们像家人一样围坐在一起,互相交流,共同娱乐,甚至吃饭、洗澡都在一起。为了让爱心互助小组的活动更丰富多彩,六姐妹们纷纷从家中拿来图书、棋牌,陪患者浏览、学习和娱乐。互助小姐的成立方便了六姐妹密切了解患者的动态信息,更及时地反馈给管床医生、护士长,随时给予针对性的防护,降低意外伤害的风险。

  特殊的爱为了特殊的患者

  由于患者长期住院,难免会出现情绪波动,特别是探视和节假日期间尤为明显。每逢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姐妹们就会主动捐款为患者买来糖果,准备文艺节目与患者联欢。为增加病人的营养,六组妹经常自己掏钱买水果、奶粉等营养品,还从家中带来可口的饭菜,改善病人伙食。

  佟艳靖是第三代“六姐妹”护理组成员,她有一个记事本,记录着病人让她买的各种食物和用品,每次下班前询问患者想吃什么、缺什么已成为她的习惯。小佟有一手好厨艺,她做的蛋炒饭和肉米饭备受患者们欢迎。有一次,一个新入院的病人闹情绪,不肯吃饭,小佟与病人耐心交谈后得知她想吃肉丸馅的大蒸饺,第二天凌晨4点,小佟就起来给病人包了一屉肉丸馅饺子,上班时带来的饺子还是热乎的,当那名病人接过小佟手里的饺子时,虽然什么都没说,但是眼神却变得柔和了,对护理工作也变得配合了。后来,那名患者康复出院时拉着小佟的手说:“小佟,你包得饺子真好吃,我一直忘不了。”

  对病人的好,换来了病人对小佟的信任,觉得她没架子,好接触,有心里话愿意和她说。一次一个情绪低落的病人拉着小佟聊了很久,言语间透露着想轻生的念头。小佟耐心地劝解她、开导她,并及时地通知了管床医生。几天后,病人情绪稳定了,她对小佟说:“谢谢你,那天要不是你,我可能真的就做傻事了。”

  王凤杰怎么也没有想到,在婚礼前会收一份特殊的“红包”。这份特殊的“红包”是一位出院的黑龙江患者自千里之外特意寄来的。原来,这名患者从东北来唐探亲,因生活琐事,引发精神失常,入院时行为紊乱,生活不知自理,为了使患者早日康复,小王像对待亲姐妹一样,给她洗澡、喂饭、喂药,被抓伤了也毫无怨言,一如既往地细心照料,有空就找患者谈心、做心理疏导。患者得知小王10月份结婚,出院时非要给她买礼物,被她婉言谢绝了。回到家乡后,患者还是念念不忘,在其家人的陪同下到邮局汇来了“红包”,表达了对小王的祝福。

  “六姐妹”精神在继续传递

  从1984年至今,“六姐妹”护理组已经走过了29个年头。三代“六姐妹”刚到精神科病房时都是20岁左右的花样年华,2010年时,“六姐妹”护理组已更新为清一色的80后。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这些朝气蓬勃、青春洋溢、追逐时尚的姑娘选择的却是一份单调繁琐、又有风险的精神科护理工作。最初,她们也经历过恐惧、苦闷和彷徨,但当看到她们护理过的病人康复出院,又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时,她们深深体会到了所从事工作的特殊意义和职责。

  “总有人要来做这份工作,尽这份职责,看到患者能正常回归社会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和满足。”三代“六姐妹”们异口同声地这样说。

  29年来,“六姐妹”护理组由原来的男病区,更换到现在的重症女病区,成员也换了一代又一代,然而,不换的是她们对患者的真诚和爱心,不变的是“消除偏见,爱岗爱患,温馨服务,甘于奉献”这十六字的“六姐妹”精神,她们不放弃、不嫌弃,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践行着自己的责任。

  “六姐妹”们说,多年来对精神病患的护理工作让她们从中领悟到了人生的价值,并爱上了这个特殊的岗位。第三代“六姐妹”护理组的年轻姑娘们真诚地表示,她们将继承和发扬“六姐妹”的光荣传统,用心呵护患者,用爱温暖患者,让青春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绽发别样的光彩。

网站备案:冀ICP备18033322号-4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友情连接 | 留言反馈 | 人才招募 | 网站地图 | 唐山热门关键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04-2026 www.china031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山信息网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技术:唐山网站建设 冀公网安备13024002000481号
Published at 2025/11/23 3:34:31, Powered By WRMPS v6.5.0(A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