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少年离家出走家长方知家教失当
专稿(记者田菲菲)几天前,记者接到一位母亲的求助电话,她的儿子小文(化名)出走了一天一夜,经记者进一步了解,这个14岁男孩是因不堪忍受妈妈长期以来的“魔鬼式”家教才离家出走的。
母亲求助:
14岁儿子出走24小时
小文的妈妈告诉记者,她1999年来到唐山,现在一家小店打工。3年前,小文的爸爸出车祸后不能工作,她一个人负担全家的生活,日子过得很辛苦。为了让儿子不走自己的老路,她一门心思地想让小文读好书,将来能够出人头地。3年前,她开始为小文制定详尽的学习计划,一天到晚安排得“密不透风”,连寒暑假也不例外。
几天前,小文背着书包上学去了,可是到了晚上也没回家,爸妈找遍了亲戚朋友家也没有他的消息,全家陷入极度惶恐之中。
终于,第二天上午有了小文的消息,他给妈妈打来电话,说:“妈妈,我错了,我想回家……”
心灵对话:
我不是学习的机器
孩子虽然回来了,可小文的妈妈心里没有底,她不知道儿子会不会再次出走,下一次走了还能回来吗?
14岁的初二学生小文为什么出走?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小文向记者讲述了其中的内情,“这是妈妈暑假里给我安排的作息表:每天最迟六点半起床,之后跑步,吃完早饭背英语、做英语习题;午休后做数学、语文等课外练习题,如果累了可以练习钢笔字调节……”一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几乎没有一刻放松和休息,如有丝毫违规,妈妈则巴掌相向。
自从今年9月升入初中二年级后,小文就很难适应这种学习机器的生活,渐渐地只想离家出走。
母亲自省:
严格家教≠爱的教育
其实,小文的成绩已经非常优秀,在班级一直排在前5名,但妈妈丝毫没有放松对他的“魔鬼式训练”。因常遭到体罚,小文有时也不自觉地打自己。小文的妈妈介绍,小文曾偷懒少写了一页钢笔字,她发现后只是看了儿子一眼,他就打起自己耳光,嘴里还不停地说“我错了、我错了”。还有一次,小文偷偷看了会儿电视,她下班回家摸了摸电视机是热的,小文竟自己跪了下来。
就这样,母子俩除了学习外很少说话,即便时常听见儿子抱怨“我好好念书,考上大学就再也不回来了”,妈妈也没放在心上。在记者的劝导下,小文的妈妈也意识到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对,表示“只要孩子好好的,我一定不再给他施加压力,不打他了”。
心理专家:
孩子得不到接纳和肯定会选择逃避
记者采访了我市多家心理咨询中心,发现小文事件并不是个例。唐山市心理卫生知识培训基地心理督导师孙启亮表示,孩子离家出走一定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事实上,孩子在遇到问题,情绪出现困扰时,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教育家,而是能理解、关怀和包容自己的父母。
孙启亮指出,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不成熟,如果父母长期与孩子缺乏沟通,会使孩子在家得不到接纳和肯定,从内心深处不相信父母,亲子关系出现问题。不良的亲子关系会因随时的矛盾,让孩子处在不安的情绪状态中,影响学习效率。融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孩子自主意识的形成,学习活动需要孩子高度的自主意识,需要大脑的注意、理解、记忆、运用等一系列自主活动来完成,具有自主意识的孩子会积极主动地吸取知识。而获取的知识又会促使其增强自主意识,这种良性循环会促使孩子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孩子离家出走,家长千万不要指责,而是要一点点地接近孩子,以期重新建立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关系,亲子情感储蓄都是一点点积累并建立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