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信息网
唐山
您的位置:唐山信息网 > 唐山新闻资讯 > 唐山
从1300万到100万—手写信正渐渐淡出市民生活
发布时间:2013/10/29 9:01:33 | 人感兴趣

从1300万到100万—手写信正渐渐淡出市民生活

  专稿(记者刘庄子)如今,还有多少人会因为等待一封亲友的来信而兴奋不已呢?随着手机、电脑网络等通讯设施的日益发达,人们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便捷,手写信逐渐淡出了市民的视线,难见芳踪。邮局寄信的时代真地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90后从小到大没寄过信

  出生在90年代的刘宇宁赶上了好时代:电话、短信、QQ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微博、微信成了交流利器。“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让给父母写一封信,写完后我直接拿给爸妈看了,没装信封,更没贴邮票。”小刘说,她不知道寄信的流程,从小到大都没从邮局寄过一封真正意义上的平信。

  上中学的时候,小刘要好的同学和朋友都在唐山,想他们了就打个电话。现在上大学,大家都有智能手机,有QQ或微信,有什么信息很快就能传递过去,和父母的沟通也多使用微信。“寄信太慢了,会耽误很多事情的。”小刘笑着说。除了邮寄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外,她也从未收到过朋友的来信。

  八旬老人难舍飞鸿情

  刘老先生已86岁高龄,提起书信,他觉得其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到现在,他仍保持着写信的习惯。“我眼睛不好,不过就是喜欢和老同事互相写信,每次收到来信,我心里就非常高兴。”刘老先生给记者展示了他收集的印有邮戳的邮票,最早的邮票竟然是1945年的。刘老先生笑说,那时穷,为了节省邮票,他就把字写得很小,以便多写些内容。

  现在,虽然外孙给刘老先生安装了电脑,可以和远方的亲朋视频聊天,但他还是更喜欢伏在桌子上,踏下心来写写字。“不管是谁来的信,我都会按时间排序保存好,现在已经一大箱了。”他说,平时翻翻以前的信件,那时那刻的悲喜总是能清晰地浮现在脑海,现在看来都是快乐的回忆。而对于电脑,刘老先生的评价很简单,“聊天内容不能保留,不好。”

  邮局家书难觅,商函猛增

  据统计,全市范围内的邮票销售额预计已由2002年的900余万元锐减到今年的40万元。而这40万元中,还包含了部分纪念邮票的销售额,市民购买这类邮票往往用于收藏。因为销量低,市内的零售商贩不再出售邮票了,市民买邮票只能到邮局。

  市函件局局长孙兆贵告诉记者,如今,市民手写的平信数量锐减,商业信函和印刷品数量则呈猛增态势。“平信发展巅峰时期在2002年,那一年寄出的平信达1300余万封。”孙兆贵表示,2012年则减少到100余万封平信,而今年预计只有20万封。与手写信相比,商业宣传印刷品函件已由2002年的23万件增长至2012年的600万件。一些公司将商务性信息的广告,通过邮寄的方式直接传递到目标客户手中,叫商业信函。他说,与电视、网络等媒体相比,商函的优势在于针对性极强,“命中率”很高,所以近年来广受商家青睐。据预测,今年商函的数量将达到1000万件,并有逐年递增的态势。

  记者调查邮筒不减反增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平信数量在逐年减少,但我市的马路边、巷子口、商业区等人员密集的地方,一些绿油油的邮筒仍在“坚守岗位”。

  孙兆贵告诉记者,目前唐山有很多现役军人,他们往往离家很远。“按照国家规定,现役军人寄信是免费的,他们会经常给远方的亲人写家书诉说近况。近年,现役军人的平信就有7万余封。”此外,一些年龄较大的市民对平信有着很深的感情,他们仍会以书信的形式与远方的亲友交流。鉴于仍有部分市民对平信邮寄服务有需求,邮政部门不但没有减少以往的邮筒,反而增设了许多。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很多邮筒周身却被贴满了小广告,一些市民还把邮筒当垃圾桶。孙兆贵呼吁,市民要爱护邮政设施,尊重邮递从业者的劳动。

网站备案:冀ICP备18033322号-4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友情连接 | 留言反馈 | 人才招募 | 网站地图 | 唐山热门关键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04-2026 www.china031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山信息网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技术:唐山网站建设 冀公网安备13024002000481号
Published at 2025/11/23 4:26:13, Powered By WRMPS v6.5.0(A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