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三农,做个土得掉渣儿的记者
专稿(唐山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刘雅昆)战地记者卡帕有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走转改”让我知道,基层是创作、创新的源泉,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的铁律。
一、做农民的贴心人,带着责任去采访。
老吴是滦县杨柳庄镇的农民,靠种苹果走上了致富路。去年9月27日,我刚从老吴的苹果园采访回来,满脑子还是苹果丰收的景象,结果第二天老吴就焦急地打来电话,“杨柳庄镇遭遇冰雹袭击,4600亩苹果和梨全部受灾。”接到电话,我和同事急忙赶往杨柳庄。我们一边深入采访,把果农受灾的消息第一时间发布,引起社会的关注,同时帮老吴一起想办法降低损失,以最快的速度联系了东北一家企业,这家企业的负责人与受灾果农商定以高于市场价每斤5分钱、每吨930元的价格全部收购受灾残果。同时,新闻综合广播又帮农民联系保险公司咨询农业保险,邀请果树专家为果农讲解灾后果树养护管理知识。此间,我采写了《老吴的心事》《果农用上了防雹网》《果树专家来到咱合作社》等一系列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二、做农民的知心人,带着问题去采访。
走基层,要求记者从众多纷杂的问题中梳理出带有普遍性的共性问题,做出真实、迅速、权威的新闻报道。为了报道土地流转问题,我先后到丰南的后打村,迁西代各庄村、遵化兴旺寨何家峪村、玉田县陈家铺等地采访调查。在与一些种地的老把式交谈后我发现,在土地流转前他们深感小块土地使用大机械成本高,喷洒农药时两块相邻的地块互相干扰,就连种的玉米如果品种不同也经常会出现杂交串种的情况。这些制约让他们想流转土地,可是又担心以后地价、粮价上涨,而玉田县陈家铺的种粮大户冯立田推出的土地委托经营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他经营的1.5万亩土地以入股、承包、租赁、委托经营、合作经营等多种土地流转形式既保护了农民利益,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经过深入调查我采写了《这样的土地流转农民满意》的报道,同时邀请冯立田走进直播间现身说法,进一步对全市的土地流转工作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引导。
三、做农业前沿的热心人,坚持不懈传递正能量。
在曹妃甸,北京来的陈君明夫妇是我采访过的“高端”农民,他们曾经是国家级媒体的高管,却毅然决然舍弃新闻岗位跨入了农民的队伍,来到了曹妃甸。秋天的曹妃甸稻花飘香,我和我的同事一起采访喜获丰收的这对新农民,金黄的稻田里,收割机轰鸣作响,他们承包的稻田已经从去年的300多亩增加到了今年的1500亩,这些有机稻米正在通过高端网络销售平台销往全国各地。他们的梦想正在曹妃甸变为现实,而他们的讲述和经历也诠释着曹妃甸发展的成就,在广袤的土地上奏响曹妃甸发展的声声律动的音符!
我与新闻综合广播的每一位记者一样,每天用真诚的目光注视着大千世界,用双脚丈量出新闻事件的深度、厚度和广度,用心体会生活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