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怀着真情走,哪里都是基层
专稿(唐山晚报田菲菲)我是一名热线记者,我的个人手机号码一直是晚报对外公开的热线电话,倾听百姓心声疾苦,采写稿件是我每天工作的全部。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把关注度放在“普通百姓”身上?他们的故事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接热线”能出大新闻吗?可以明确地说“接听热线电话”是能出大新闻的。
那是最开始中宣部提出“走转改”的时候,我们到迁安市建昌营镇张庄村走访,得知当地有一个奇怪的老人,虽然双目失明行动不便,却每天推着独轮小推车,走街串巷拾破烂、收废品,因为眼睛看不见,收废品时从不用称,而是用手掂。这个老人名叫喻长富,18年前收养了一个女弃婴,为了供孩子上学,他每天挨家挨户地收破烂,日子勉强维持。
那天,我们走进了喻长富的家。这是一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成的青砖房,推开一扇老式对开的破旧木门,随处可见破烂的衣服和鞋子等物品。此时已近晌午,喻长富正守在电话机旁等着养女喻小红的电话。2008年,喻小红以优异成绩考上了迁安一所重点高中,不过喻长富有自豪也有辛酸。他自豪,女儿的学习成绩在高中也一直名列前茅,常考班里第一名。辛酸的是女儿因为交不上1200元特长班加试的费用面临失学。
回来之后,我们专心采写了通讯报道——《用一双拾荒的手为弃婴撑起如山父爱》,当时心中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认识他们,知道他们的故事,但我们没有想到这个稿件见报之后产生了很大的反响,有那么多人献爱心,帮助这个孩子,一笔笔善款累计起来已经足够小红大学4年的全部费用。
有一年,唐山师院的一位名叫武双燕的大一女生在回家途中被一辆面包车撞倒,面包车主的冷漠给武家本不富裕的家庭蒙上一层阴影,武双燕因为没钱治病一度徘徊在生命边缘,武双燕正上中学的妹妹为给姐姐治病面临辍学。为挽救武双燕的生命,热线记者多次奔走、呼吁,为武双燕尽可能多地筹措爱心善款,还不时给武双燕送去营养品,鼓励她树立度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双燕妹妹重返课堂,双燕的手术费和一日三餐也暂时有了着落。
在热线部工作6年来,我每天平均接听热线电话40多个,每年采写热线稿件300余篇,6年中共为百姓解决生活、工作难题近千件,接到感谢电话和短信300多个,热线部收到百姓送来的锦旗17面。
在最后,我作为一名80后的女记者,想用这样一段话与各位同行共勉:“只有真情实意地走进普通百姓家,收获的才是真实;只有和百姓坐在同一个板凳上,才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了多少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