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儿长”张万铎


张万铎在给村民们讲解核桃树修枝技术
专稿(本报记者史兆阳王蓉辉/文摄) “片儿长”是村里一片村民的带头人,是不算领导的领导。但在遵化市铁厂镇铁厂村,一提起片儿长张万铎,没有人不为他竖起大拇指,这个14年前到京城闯荡商海,家底殷实的硬汉子,撂下红火的生意不做,却主动当起了一个“村西片”的领头人,立志带着西片村民走上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铁厂村地处燕山深处,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是古代无终国国王和战国七雄燕国太子丹的归宿地,又是抗战初期八路军“铁厂会议”的会址,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然而时至今日,这里大多数村民仍过着靠天吃饭的传统生活。2012年3月,张万铎回乡参加了铁厂村村干部竞选,被选为村委兼村西片片长。没有豪言壮语,张万铎只讲了一句朴实的话:“是父老乡亲拉扯我长大,人不能忘本,我当村委和片长不求自己能得到什么名誉,只求能为父老乡亲做点实事。”
铁厂村地处大山腹地,都是山坡地,不论种果种粮缺水一直是困挠村民的大难题。2012年4月,张万铎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带领村民上山打井,没有资金,他带头出资6万余元,请来工程队选址、开钻,在山坡上打出一口深井。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刚打好的井在那个多雨的夏天被山洪冲刷下来的泥沙淤塞了,连同配套设备全部报废,数万元的投资、村民们望眼欲穿的希望化为泡影。张万铎没有放弃,他向村民们保证一定要把井打出来。听说国家水利部门对农村有专项的打井扶持资金,张万铎立即到镇、县有关部门联系,为村里争取下了一笔扶持款。今年夏天,大山里又一次响起了钻井的轰鸣声。国家提供的是打井专款,其余配套设备资金需村里负担,张万铎又一次带头出了6万多元钱。为了节约资金,他和村民们一起上山运打井设备,天天奋战在工地上,打井师傅被他和村民们的韧劲儿感动了,主动减少了报酬。终于在9月26日,一眼深达两百多米的机井竣工了。同时,张万铎带领村民围山挖沟,铺设管道5000米。这里的山上多岩石,遇到大石只能靠钻头打眼,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村民们却说,有张片儿长带着,一定能成!如今管道已基本铺设完毕,出水口安装到位。引水上山,曾是村民们几辈子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为致富找出路,张万铎邀请镇上的农技人员来村里调研,发现村里适合种植核桃,间种栗子和各种水果,他决定成立合作社,引领村民发展核桃种植产业。今年春天,他听说国家无偿下拨给铁厂镇一批优质核桃树苗,立即去向镇领导“软磨硬泡”争取,镇领导“将”了他一军:只要能在3天之内挖好1万多个树坑,这批核桃苗就归你。张万铎当即拍胸脯立下军令状。这个说到做到的山里汉子回村就组织村西片三百多户村民上山挖树坑,奋战3天,1万多个树坑全部完成。优质核桃苗领来了,村民们兴高采烈地把分到各家各户的树苗种进了自家的核桃园。为了保证家家都能分到优质树苗,张万铎悄悄放弃了自家的那份,而是自己又从外面淘换了三百多棵树苗。
现在这一带的山坡地上,优质核桃苗长势良好,看到丰收前景的村民们又自发出资购买了一万多棵新苗栽下。张万铎想以此带动起全铁厂村一千多户村民栽种优质核桃,在不久的将来把这里建成万亩优质核桃基地。而在张万铎的设想中,要充分利用山里的绿色资源,大搞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真正让铁厂村西片成为一个山青水秀、富足和谐的新农村。
上任近两年,张万铎不但不拿上级发给的工资,而且还自掏腰包为村民办实事,先后花去了20多万元,村民们有什么难事,一个电话,张“片儿长”立刻去办,才买1年多的越野车居然跑了6万公里。自家地震后建的房子早已需要翻修,可他挤不出一点儿时间,村里大多数人家都翻盖了新房,他家住的还是那套老宅。面对妻子的埋怨,他说:“咱是党员,是村干部,不能啥事先想自己。”
每逢节日,张万铎都要去看望村里的孤寡老人,自己花钱买米面油等物品孝敬他们。在张万铎的内心深处,还有一个梦想:等以后条件成熟了,建一个全公益的敬老院,让村里所有的孤寡老人都能幸福地在那里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