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儿长”张万铎
专稿(本报记者王蓉辉史兆阳)14年前,他离开大山深处的家乡,到北京闯荡商海,为的是改变自家的贫窘困境;14年后,撂下红火的生意不做,他回到家乡,参加村干部选举,当上了遵化市铁厂村村委兼村西片片长,这一次,他为的是找一条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之路。一年多来,张万铎,这个朴实无华的硬汉子,带着三百多农户,在缺地少水的大山里埋头苦干,凿石打井,开垦果园,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
深秋时节,记者走进这个小山村,正赶上几位村民在山坡上砌水池。他们说,新打的机井已经试着放了五天五夜的水,出水量一直很正常,现在正砌的水池是为了以后引水浇地用的。65岁的村民张长宇放下手头的活计,把地头里的出水口一个个指出来给记者看。“几朝几代,咱们这里都是靠天种地,现在可好了,再接上管子,远处的地也不发愁啦!”
铁厂村都是山坡地,种地缺水一直是困挠村民的大难题。2012年4月,张万铎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带领村民上山打井,没有资金,他带头出资6万余元,请来工程队选址、开钻,在山坡上打出一口深井。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刚打好的井在那个多雨的夏天被山洪冲刷下来的泥沙淤塞了,连同配套设备全部报废,数万元的投资、村民们望眼欲穿的希望化为泡影。张万铎没有放弃,他向村民们保证一定要打成一口井。听说国家水利部门对农村有专项的打井扶持资金,张万铎立即到镇、县有关部门联系,为村里争取下了一笔扶持款。今年夏天,大山里又一次响起了钻井的轰鸣声。国家提供的是打井专款,其余配套设备资金需村里负担,张万铎又一次带头出了6万多元钱。为了节约资金,他和村民们一起上山运打井设备,天天奋战在工地上,打井师傅被他和村民们的韧劲儿感动了,主动减少了报酬。终于在9月26日,一眼深达两百多米的机井竣工了。同时,张万铎带领村民围山挖沟,铺设管道5000米。这里的山上多岩石,遇到大石只能靠钻头打眼,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村民们却说,有张片儿长带着,一定能成!如今管道已基本铺设完毕,出水口安装到位。引水上山,曾是村民们几辈子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山谷里,一片宁静的农家院落就是铁厂村西片。说起回乡竞选村委和“片儿长”的想法,张万铎很感慨,他家姐妹兄弟7个,从小就知道穷困生活的滋味,致富后看到家乡闭塞的现状,他心有不甘:铁厂村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既是古代无终国属地,又有战国七雄燕国太子丹在此活动的遗址,还是抗战初期著名的八路军“铁厂会议”所在地,不论是搞绿色农业种植经济,还是搞历史文化旅游,都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张万铎邀请镇上的农技人员来村里调研,确定了“产业上山、农民下山”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成立合作社,引领村民发展核桃等特色产业。今年春天,他听说国家无偿下拨给铁厂镇一批优质核桃树苗,立即去向镇领导“软磨硬泡”争取,镇领导“将”了他一军:只要能在三天之内挖好一万多个树坑,这批核桃苗就归你。张万铎当即拍胸脯立下军令状。这个说到做到的山里汉子回村就组织村西片三百多户村民上山挖树坑,奋战三天,一万多个树坑全部完成。优质核桃苗领来了,村民们兴高采烈地把分到各家各户的树苗种进了自家的核桃园。为了保证家家都能分到优质树苗,张万铎悄悄放弃了自家的那份,而是自己从外面淘换了三百多棵树苗。
现在这一带的山坡地上,优质核桃苗长势良好,看到丰收前景的村民们又自发出资购买了一万多棵新苗栽下。张万铎想以此带动起全铁厂村一千多户村民栽种优质核桃,在不久的将来把这里建成万亩优质核桃基地。而在张万铎的设想中,要充分利用山里的绿色资源,大搞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真正让铁厂村西片成为一个山青水秀、富足和谐的新农村。
打井、修路、种核桃、买果蔬良种、探望村里的五保户和困难户……张万铎的脚步总是歇不下来,才买一年多的越野车居然跑了6万公里。上任之初张万铎就主动提出放弃自己的片儿长工资,却已为村里花去了20多万元。自家地震后建的房子早已需要翻修,可他挤不出一点儿时间,所以当村里大多数人家都翻盖了新房,他家住的还是那套老宅。他对家人说:“咱是党员,是村干部,不能啥事先想自己。”
在张万铎的内心深处,还有一个梦想:等以后条件成熟了,建一个全公益的敬老院,让村里所有的孤寡老人都能幸福地在那里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