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响幸福门——市妇联帮扶滦南县吴代庄村纪实
专稿(孙红英席晓军)吴代庄村变化大啦!
近一年来,滦南县吴代庄村的巨变让村民们格外自豪——村中一条条宽阔笔直的马路取代了以往的泥土路;曾经处处脏乱的街道变得整洁有序;街道两边一面面会“说话”的文化墙不仅看上去赏心悦目,而且成为了群众学科学、树新风、除陋习的“活课本”;功能齐全的文化广场成为村民们的“欢乐秀”场……
“这些变化都是市妇联工作组带给我们的。她们进村,帮我们敲响了幸福的大门啊!”被乡亲们称为“秀才”的吴代庄村民吴晓昇,一语便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爱心”铺就“幸福路”
“一个脏乱的典型传统乡村。”坑洼不平的土路,乱堆乱放的柴草,村集体无任何收入来源,吴代庄村的状况使市妇联副主席、驻村工作组组长侯永坤感受到了帮扶的巨大压力。压力就是动力,驻村之初,工作组便紧锣密鼓地在全村开展了广泛调研。“路忒不好走啊,只要下一点雨就出不了门,连卖豆腐的都不来了!”“一闹雨天儿就车子骑人,这叫啥事儿啊!”……修路,这个村民们最迫切的愿望第一时间摆在了工作组的面前。
“农民们需要什么,我们就帮什么!”为了这句掷地有声的承诺,工作组和村两委反复研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4月12日,是值得吴代庄村全体村民庆贺的日子,这一天,村内的街道硬化工程终于开工了。此后的3个月时间,驻村工作组的同志们轮流到现场值守,从工程招投标到工程质量、进度都跟踪监督,热心的村民们见工作组的女同志不怕苦、不怕累,也时常自发到工地监督,亲眼见证着水泥路一点点延长。
如今,徜徉在吴代庄村,一条1000米长、5米宽的主路和21条7700延长米、3.5米宽的辅路纵横交错,各家各户由此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历史。“我们村儿这22条路修得太好了!”走在硬实、宽阔的水泥路面上,村民们的言谈中流露出骄傲。
配合街道硬化工程,工作组对村内环境卫生进行了综合整治。街道两旁的垃圾、柴草虽然暂时不见了,但很多村民乱扔乱倒垃圾的习惯却没有改变。为了引导大家摒弃陋习,结合市妇联重点工作,工作组在全村开展了“争创美丽庭院”活动,村庄以往脏乱差的旧貌日渐褪去,清新亮丽的村容村貌悄然呈现。
“真情”送来“致富经”
6月3日下午,天气格外闷热。市妇联驻村工作组带着市农科院蔬菜种植专家、研究员孙逊来到田间。在一片绿油油的西瓜地中,正雇佣9个人忙着掐蔓的吴占英连忙让大家停下手中的活计,和另外二十几名瓜农围拢过来。
孙逊现场为大家讲解了露地西瓜如何防治病害和如何科学施肥、授粉、浇水等管理技术。“请您到我家地里去看看,西瓜不知得了啥毛病,我正犯愁呢!”不等专家讲完,瓜农们纷纷发出邀请。“现在正是坐果整蔓的关键时期,专家的指导太及时了,感谢工作组的姐妹们!”听专家现场讲解了一下午,瓜农们都感到受益匪浅,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类似这样的科技培训,市妇联驻村工作组在吴代庄已组织了3次。要帮助村民们富起来,是工作组驻村帮扶的最大心愿。
在调研中,工作组了解到,吴代庄村的3115亩耕地基本以种植玉米、花生、小麦为主,但种子都已老化,亟需改良。为此,工作组协调市农科院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目前已使村民广泛受益。
调整土地,是许多村民多年来的期盼。由于历史的原因,该村每户都有5片地块儿,土地零散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工作组了解情况后,和村两委共同努力,历时3个月时间,终于攻下了“分地”这个难题。按照村民们的意愿,村集体把所有的土地都收回重新分配,其中,“肥地”都连片平均分配到各户,“薄地”则划成集体机动地。调整后,村集体机动地由原来的100亩变成了500亩,农户家的地相应减少了,农民们却人人竖起大拇指:“现在分到的都是好地,每家从原来的5块儿地变2块儿,好种多了!”更令人欣喜的是,土地连片后,村民们都谋划着明年改种经济作物,村里还涌现了几个种田大户,他们笑言:有工作组帮咱呢,我们相信土里也能刨金!
“诚心”储下“精神粮”
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有着强烈的渴求,这是市妇联工作组在走访调研中的切身感受。
在工作组的协调推动下,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在村内相继启动:农家书屋重新修缮,配置了4000册图书,内容紧密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在主街道两侧制作文化宣传墙,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家庭低碳环保理念、孝道文化、卫生保健、科学教子等知识;建设占地面积为3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供村民们在农闲之余休闲娱乐。
为了推动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与城市接轨,工作组还力促村子组建秧歌队,舞蹈队,培养村民李秀翠、刘晓燕、吴翠敏等文艺骨干,带领群众们“秀”秧歌、舞蹈。如今,每当夜幕降临,忙了一天的村民们都争着来到文化广场,随着音乐舞动身姿。“刚开始我们都不好意思扭,后来看妇联的姐妹们天天带头儿,大家才一点点放开了。”村民李秀翠说,多亏工作组的“诚心”带动了大家,现在,一天不扭还感觉难受呢。
打麻将的没了,传闲话的没了,村民们没事就读读书,天天还凑到一块儿乐呵,邻里关系越来越融洽和谐了!“我们有了精神食粮,日子过得太开心了!”村民们的幸福写在了脸上。
为了倡导互敬互爱的传统美德,工作组还与村两委、妇代会一起在全村开展“好婆婆、好媳妇”评选,同时切实帮助村里的11户贫困户和春蕾女童,协调市二五五医院的医务骨干为村民免费体检……“满足、感激”,成为村民们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村民们的精神生活,由此变得格外丰盈。
用心留下“工作队”
历经近一年的帮扶,吴代庄村的变化远近闻名,前来参观的各路“客人”来来往往,市妇联工作组由此成为滦南县驻村工作组中的“明星队”。
然而驻村帮扶不是“昙花一现”。今后,能为村子留下什么?市妇联工作组从驻村之始便用实际行动作出回答。
今年2月21日,与全市驻村工作组培训同步,市妇联迅速组建了驻村后勤保障小组。26日,按全市统一要求入村时,后勤保障组已将所有的生活、工作设施配备到位,工作组当天便进入角色,开展工作。一年来,市妇联共筹集资金50万元用于帮扶村建设,其中修路资金40万元,村两委办公环境、图书室建设、贫困户帮扶、文化墙建设等10万元,真正做到了前方帮扶,后方支援。
为了把驻村工作作为锤炼队伍的载体,市妇联特意分两个梯队组成驻村人员:一个由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副主席带领科级干部共5人组成主要驻村人员,另一个由工作能力强、基层经历相对少的5人组成轮流配合人员,起到老带新、强带弱的人员组合。期间,工作组天天有人驻在村里,工作从未出现过断档。在田间,姐妹们果断藏起遮阳伞,和农民一起头顶烈日;在炕头,也学着乡亲们一样盘膝而坐,唠庄稼嗑儿。“机关干部工作起来讲方式方法,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另外,她们真心扑下身子做实事的作风,给我们村干部作出了榜样!”吴代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文生感受到了来自工作组的正能量。村长吴云平则竖起拇指由衷地评价:“她们这支队伍敢闯敢拼,比较齐心,很能吃苦。这几个月来,感化着村两委班子也在不断成长。”
正如工作组所期望的,驻村不仅要帮村里发展经济,改变村容村貌,丰富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引导、影响了村两委积极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村两委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信越来越高了,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这支带不走的“工作队”,除了村两委的成员,还有一项项管“长久”的制度。比如对街道卫生实行网格化管理,实施专人负责、定期清垃圾的长效机制;比如有的村民与专家建立了直接联系,形成了长期帮扶机制……这些,成为了市妇联驻村工作组留给吴代庄村的最具价值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