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迷局—看古冶区如何转型发展(二)
专稿(本报记者殷建国李艳辉李响)转型本身,就是一个有破有立、革故鼎新的过程。
经历着淘汰落后产能的阵痛,产业链条延伸一时运转不畅、淘汰落后导致的失业人员增多等各类经济、社会问题也纷至沓来。如何破解这场迷局,为未来发展打开更为广阔的空间,考量着执政者的智慧和执政能力。
从拆“焦”治污到后“焦”时代
拆除全区30座3.2米焦炉,削减焦化行业总产能的45%,古冶区可谓背水一战。然而,由此带来的,是产业链下游受到巨大震荡,后“焦”时代的古冶该何去何从?
“我们将以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重中之重,淡出傻、大、黑、粗形象,打造古冶产业经济‘升级版’。”区委书记邸义如此诠释。
按照谋划,古冶将重点推进三项工作,全力推动焦化行业进入崭新时代。
做好“争”的文章。在积极争取上级相关资金补偿、政策支持的同时,积极协助汇源、春兴、汇丰、荣义等4家淘汰落后焦化企业破解土地、融资、产能指标难题,加强技术装备、生产条件的改造升级,推进技改项目建设步伐,实现原有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不断扩大焦化产业产能优势,保障下游化产企业原料基础。
打造“化”的基地。依托黑猫、三兴、新奥等化产深加工,“吃干榨尽”焦炭资源,形成封闭的煤化工循环产业经济圈,推动煤焦化向现代煤化工的根本转变;依托科洁商贸有限公司、唐山新奥永顺清洁能源有限公司,积极发展焦炉煤气发电、焦炉煤气转化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项目,打造“煤焦-气-电”“煤焦-气-天然气”“煤焦-气-甲醇-烯烃”三条清洁能源链条,使焦化煤气利用率达到100%。
把握“转”的方向。加快钢铁、焦化、水泥、电力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大力发展耗钢产业,加快煤化工产业下游产品开发,不断激发传统产业活力、增强传统产业后劲。主动与科研院所进行联系、对接,为企业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分析、研判企业转型发展方向、路径。
从“有中生新”到“无中生有”
在唐山首唐宝生特种带钢有限公司的一间展室内,陈列着各种刀具、汽车配件、工业链条等产品,据介绍,这些产品的用料恰恰是该公司新近研发生产的特种带钢。在此之前,因传统产品受市场低迷的影响,公司几乎已进入半停产状态,是科技创新为全员职工带来了新的希望。
唐山首唐宝生特种带钢有限公司的转型,是古冶企业“有中生新”的一个缩影。向“科技”要“效益”,已成为区内企业的共识。
在“有中生新”的同时,古冶还着重做好“无中生有”文章。
在邸义的办公室案头,摞放着10余份考察报告,内容全部是该区“组团”到南方或沿海先进城市的学习成果。“为了破解转型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我们边走边看、边评边学,通过不断‘取经’,不但打开了眼界,更受到了很多启发。”邸义举例说,他在拜访福建省的英发家具装饰公司时深受触动:“这家企业每月消耗我区汇金金属公司生产的拔丝近1000吨,生产模式就是聘请几位外籍技师,指导工人们将拔丝加工成精美的铁艺产品销往国外,年出口创汇8000余万美元。”邸义说,我们产“粮食”“面粉”,供人家做“糕点”“面包”,身价一下子翻了数倍乃至数十倍。更重要的是,企业没有任何污染,还可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企业。目前,该区正在积极谋划,“英发家具装饰公司”之类的绿色、吃钢企业有望短期内在古冶完成复制。
为加快“无中生有”步伐,古冶确保招大商、引项目、促合作。截至目前,新谋划项目82项,计划总投资90.6亿元;签约项目24项,协议总投资25.7亿元;在谈招商项目16项,意向总投资18.9亿元。
从“无奈下岗”到“意外升迁”
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种种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因淘汰落后产能而衍生的下岗职工安置问题,如处理不当,必将直接影响职工生活甚至社会稳定。
对此,古冶区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自今年年初,该区对11家钢铁、焦化企业的用工情况及周边企业的用工需求进行了摸底,在要求企业留用失地农民工的同时,引导一批企业优先吸纳下岗职工,并通过网上和媒体发布招工信息、举办专场招聘会以及向下岗职工发送招工短信等形式,为职工再就业牵线搭桥。
为尽量拓展招工渠道,该区人社部门专门赴丰润、滦县等周边县区调研,与部分钢铁、焦化企业进行对接,力推下岗职工的技术和经验优势,为他们开通了再就业“直通车”。
工夫不负有心人。古冶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张艳霞表示,全区这次拆了30座焦炉,涉及下岗职工约4000人,全部得到了妥善安置,没有一例因此类问题而引起的上访事件发生。原汇丰焦化工人李建国则告诉记者:“我在新岗位比以前赚得还多了,没想到,‘下岗’成了‘升迁’了!”
在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大道上,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古冶区的脚步坚实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