疙瘩坨村里的科普贴心人
专稿 (记者 孙愫 通讯员 吴秀华)11月28日,寒风卷走了最后的落叶,天气干冷干冷的。
下午2点多,记者来到丰润区丰润镇疙瘩坨村。村内的街道显得有些冷清,但村委会的科普培训室里却是暖意融融,墙上写有“润丰西红柿协会农技培训”的条幅格外引人注目。
离培训开始还有十多分钟,屋子里早已经坐满了听课的村民。“你家的西红柿长得咋样啦?”“我那棚里柿子叶儿不知咋地有霉点了,今天正好来问问。”“这回会长给大伙儿推广新品种不?我打算弄两个棚。”……记者刚一到,就被村民们的闲谈所吸引。
提到村委会主任、润丰西红柿协会会长王长贵,村民们无不赞叹。 “别的不说,就说他推广的西红柿SOD爱吉果、荷兰8号那些新品种,让我多卖了不少钱呢。”村民于久明满脸自豪地说。 “会长每次讲课,我就是再忙,撂下手里的活计也得来。为啥啊?这大棚里到啥时候该干啥,他都帮咱大伙儿记着呢,听了咱种菜心里有底。”村民李淑荣说,“会长是个热心肠,每次引进新品种,他都是在自家大棚中先种,种得好了又教给大伙儿。平时谁家棚里有啥困难,他又随叫随到!”……
记者从陪同采访的丰润区科协副主席马会丰那里了解到,疙瘩坨村是该区远近闻名的大棚西红柿生产专业村,全村棚室占地面积2800亩,棚菜生产户420户。只要提到棚菜就不能不提王长贵。王长贵在全区率先从事棚室西红柿生产,15年来,他潜心钻研棚菜栽培技术,积极引进优良品种,给村民传授种植经验,特别是在2003年组织成立了丰润镇润丰西红柿协会,有力带动了该村及周边镇村棚室西红柿的快速发展。协会先后引进了SOD爱吉果、荷兰8号、欧盾等新品种和自动大棚卷帘机、反光幕、二氧化碳施肥等新技术,申请注册了“唐宇牌”商标,实现了产品整体销售,提高了市场知名度,目前该协会会员年均收入已达到3万元。协会曾荣获市科普示范基地、市科普惠农先进集体等称号,王长贵本人也多次被评为省农村科普带头人、市科协系统劳动模范、市种植能手。
下午2点半,培训准时开讲。主讲人正是王长贵。“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冬茬温室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60岁左右,略黑的皮肤,穿着简朴,讲起课来却神采奕奕,这就是王会长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播种要在晴天的上午进行,这样出苗快;下种要浇足水,用手指一搓没有干土就可以啦,然后是打杀菌药,填土,蒙塑料布……”“叶子长霉,一层一层的,还卷叶是咋回事啊?”一个村民问。“这是典型的灰霉病特征,有药物可以控制,但是室内温度、湿度也得控制。”王长贵回答道……
台上会长讲的认真,台下村民们听得聚精会神。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授课结束,记者提出要采访,王长贵摆摆手,“我现在得马上去趟李淑荣的大棚里看看她家的柿子秧,听说叶子一片片的长黄点……”
到了目的地,王长贵没顾上休息,就一头扎进了大棚里。 “别小看这两亩多地,一年能收入5万多呢!”今年已60岁的李淑荣大妈说,“大棚管理有诀窍,多亏了我们会长,他懂得多,经常给我们讲,还总请省里、市里的专家们来为我们现场指导。”
“无论新老会员,遇到生产种植中的难题找到他,他都会及时帮助和指导,大伙儿亲切地称他是村里的科普‘贴心人’。”润丰西红柿协会副会长王红军介绍,在王长贵的带动下,协会的影响不断扩大,成员也由2003年刚建立时的80户增加到目前周边4个村的400户,基地规模扩张到2800亩,亩收入已达3万元到3.5万元。“今后,协会争取把棚室西红柿基地继续扩大规模,让更多的村民掌握高产优质的种植技术,更好地为农民致富趟路,这也是我们会长最大的心愿。”面对未来,王红军信心满满。
时近傍晚,落日的余晖映到大棚里。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查看指导,王长贵开出了对付叶上黄点的“良方”。在村民李淑荣那开心的笑容中,记者深深地感受到,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正是因为有着很多像王长贵一样的科普带头人,有着他们那种对科普工作的无限热爱和不懈努力,科学技术才能真正走进农民的生活,进而改变他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