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最美大妈”:
“为人民服务,不分啥事,不分地点,不分时间”

杨大妈(左)和她经常探望的人在一起。
专稿(本报记者闫妍)在龙南社区杨友敏大妈朴素却极富生活气息的家里,两张被放大后装在相框里的照片显得很是醒目:一张是杨大妈在颐坤园养老院做义工,为老人们表演歌舞时拍摄的,另一张则是她参加南湖捡拾垃圾公益活动时的照片。
杨大妈把相框从墙上摘下来,递给记者看,“仅是把单人照或结婚照放大了挂在墙上,我觉得没意思,这两张照片留给我的孩子们看看,能让他们时不时想想,人活这一辈子,怎样活才算有意义、有价值。”
73岁大妈养老院做义工
杨大妈曾在媒体的报道上看到,老人节期间某养老院为接待前来慰问的各种团体,有老人竟被洗了十几次脚,最后导致感冒。“这种形式主义要不得。我就想我能为这些养老院里的老人做点什么,家里人劝我,说你都73岁了,也属于老年人了,别折腾了,但谁说人老了就不能继续做好事了,老年人就不能为养老院做点什么吗?”
今年3月份,在开平区颐坤园养老院,杨大妈帮助养老院里老人的想法终于得以实现。每月两次,杨大妈会定期到这里来陪伴老人们,“陪大伙儿聊聊天,开解开解心里的烦恼,逗逗乐,唱唱歌,把自己新学会的舞蹈动作教教,希望这样能够为他们排遣掉一部分孤独感。”
知道是老杨来了,11月29日上午颐坤园养老院的大厅里几乎座无虚席。“咱们扭起来!好不好?”杨友敏的提议让大厅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在她的带领下,很多老人即使不会跳舞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她比划儿起来。“每次老杨来,我们都特兴奋,她来我们这儿不管做什么,我们都高兴。”80岁的孙慧琴告诉记者,每次杨友敏来,一待就是一天,这期间还帮他们成立了老人志愿队,让养老院内活动能力好的老人来帮助那些行动不方便的老人。
“杨大妈让我们和养老院里的这些老人们,真正看到了什么叫做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颐坤园养老院的院长刘永玲对记者说,“她老是说,能看到我们的快乐,对她来说是一种享受。”
“为人民服务,不分啥事,不分地点,不分时间”
“为人民服务,不分啥事,不分地点,不分时间。这是我这一辈子所信奉的。我总觉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永远不会过时,只不过现在的叫法不同,现在人们管为人民服务的事叫参加公益活动,做义工等等,其实本质上都一样。”杨大妈说。
1997年从钓鱼台办事处退休后,有了更多自由时间的杨大妈只要是好事,不分大小都会去做。南湖捡拾垃圾,冒雨义务指挥交通,参加义卖为学子凑学费等等,16年间杨大妈以充满正能量的行动不断地感染着周边的人。
一位参加社区舞蹈队的政治老师在给杨大妈的信中这样写道:您花费十几年的时间组建起社区舞蹈队,从一开始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近400人。您73岁了,却每天为大家打扫场地,修理装置设备,活动经费不足时还用自己的钱为大家补上……您身上散发着满满的正能量,让我们常常情不自禁围绕在您身边……
刚退休时,杨大妈和老伴在河北小区开办了一个小小的粮油店。这个粮油店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免费为附近的孤寡老人和五保户送货上门。“开店前,我特意跑到居委会了解孤寡老人和五保户的情况,自己列了个名单,每个月我都会到这些人家儿探望,该吃面该吃油了,进价多少我就多少钱送货上门,一分钱不挣。”她整整坚持了8年,直到粮油店拆迁。“有位老太太80多了,为了感谢我,拄着拐棍,把孙女特意为她包的一个肉丸的饺子拿过来,怕凉了饭盒外面还裹了毛巾。我就觉得只有付出,才会收获快乐,人就得做好事,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杨大妈还曾在粮油店门口挂出了“免费心理咨询”的条幅。“后来知道,心理咨询是件非常专业的事,就把条幅摘下来了,那时主要觉得我在做思想工作方面挺有经验,就想大家有烦恼的时候能帮着开解开解。”
“是杨大妈救了我们这个就要散的家。”一位青年的妈妈流着泪对记者说,“孩子现在就听杨大妈的话,每次杨大妈来之前都会好好洗漱,说要以最好的精神面貌见姥姥。”青年患有轻微的抑郁症,父亲患癌症和母亲下岗加重了其烦躁易怒的程度,经常在家中大吵大闹,杨大妈就定期抽出时间到家里探望他,“我给他讲我的经历,讲我曾经遇到过的困难和挫折,我提出来一个问题让这个孩子认真思考: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怎样活着才算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准备成立演讲团,散播正能量
在杨大妈家里,记者看到了几个大小不同,颜色不一的笔记本,笔记本里很多圆珠笔书写的字迹已经晕开,除了记录了舞蹈队成员的电话号码和一些零碎的事情外,断断续续地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文字:
“有时,做好事就是这样,不做对不起我一生努力追求的目标,做了是真难。”
“不怕吃苦受累,不怕搭钱,但我受不了这样的委屈,受不了怀疑和不理解。今晚我失眠了。”
“做好事就不要计较个人得失,越来越多的人对我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尊敬到尊敬。”杨大妈说,她正在和其他志愿者筹备组织演讲团,打算把他们做好事的经历讲给大家听,为社会传播更多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