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美丽唐山提供水利支撑——访水务局局长魏宝明
专稿(本报记者唐建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并将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水价改革、水权交易等纳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重要内容。就如何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如何解决水资源紧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及我市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记者采访了市水务局局长魏宝明。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水利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做好水利工作指明了方向。”魏宝明开门见山地说,“我们要全面推进水利改革创新,为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和建设美丽唐山提供水利保障。”
魏宝明说,当前是我市水务改革发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难题攻关的关键时期。我们将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机遇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加速水利改革发展为主线,切实解决水旱灾害频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水生态承载能力脆弱等突出问题,大力提升城乡供水保障、防洪抗旱减灾、水生态环境承载、水资源支撑、农田水利设施保障、水务信息化管理等六种能力,推进水务优先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和可靠保障。
一是提升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在保证全市重点区域供水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供水网络,建成乐亭新区供水工程,谋划潘大水库到市中心区直供水工程,实施曹妃甸区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及丰南、南堡等开发区(管理区)生活供水工程。
二是提升防洪抗旱减灾能力。以滦河等五条骨干河道为重点,加快实施河道治理工程,完成规划内的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闸更新改造建设任务,实施山洪灾害防治建设和海堤建设。
三是提升农田水利设施保障能力。发挥各级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的主导作用,切实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通过更新改造农田机井、发展综合节水灌溉、建设完善排水渠系,初步建成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节水灌溉系统,打造高标准粮食生产核心区。
四是提升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坚持人水和谐理念,遵循自然规律,着力做好水生态保护工作,不断增强水生态承载能力。结合国家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实施中小河流流经城镇区段重点地区的综合治理,从源头上遏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加快小流域治理,基本恢复境内主要河流的水量和功能。
五是提升水资源支撑能力。严格执行“三条红线”制度。抓紧建立取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全面执行水资源论证机制,突出加强地下水超采治理和保护,制定压采计划,逐步关停城市管网覆盖范围内的地下水源井,确保用水总量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尽快制定区域、行业和产品用水标准,确保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从严惩处污染水体的行为。
六是提升水务信息化管理能力。扎实推进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努力建设农业灌溉监测系统、农村饮水安全监控系统、引滦调水工程监控系统、重点水库和河道水情监测系统、水资源管理和监控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以及电子政务系统,以水务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