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的一天
专稿(本报记者媛媛通讯员云皓)12月6日。第二天就是农历“大雪”,虽说阳光普照,但依然抵不住深冬的寒气。我们驱车100多华里,采访迁安市大五里乡曹官营村女“赤脚医生”张立红,一路追寻这位曾获唐山首批“村级名医”“感动迁安十大女性人物”称号的普通乡村医生的行踪,在“窥一斑”中感受平凡的伟大。
张立红今年44岁,个子不高,一头短发,身形看似瘦弱,但却积蓄着令人难以估摸的能量。她所在曹官营村属于半山区,全村共有1396口人。在西、南、北三面环山的掩映下,同吵闹的都市相比,冬季的农村显得寂静且休闲。这里,就是张立红自1991年卫校毕业回乡、在村医岗位上奋斗了21年的“阵地”。
张立红所在的村卫生室设在村民中心,由诊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组成。这天,张立红首先来到药房,把当天出诊所需的几种常用药以及吊瓶、注射器等足有20多斤重的医疗器械装进药箱和一个大布袋,放上摩托车,开始了一天的巡诊。
第一站来到村民杨翠华家中。“婶子,今天感觉好些不?”进屋后,张立红一边麻利地拿出吊瓶,调配药剂,一边向老人询问着病情。杨翠华夫妇俩都已年过七旬,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这两天大妈说头晕迷糊,正在输液。杨翠华大娘见有记者跟随,便打开了话匣子:“我患高血压17年了,一直是立红上门儿给我调理,可贴心了。身边儿有这人,是福气!”张立红给老人扎完针道了别后,又马不停蹄赶往下一户,因为84岁的李贺全大爷,患了肺炎,需要在家输液。“这药管用又便宜,今天是李大爷输液的第二天……”张立红边说边从药箱里拿出红霉素,一切准备就绪后,便脱鞋上炕。原来,为方便李大爷输液,事前从屋顶吊下一段绳子,栓上铁丝钩挂输液瓶正好。老人说:“这闺女干活可四至了(方言:好),第一天给我做完皮试输上液后,还不放心,在这看护我老半天才走。”过了会儿,张立红见大爷一切正常,收拾好药箱赶往下一户。
这家老人63岁,姓满,一早就给张立红打电话,说感觉腿疼,让张立红有空儿过来给瞧瞧。“疼几天了?”张立红一边问老人,一边弯下身子,用手轻轻按着老人膝盖,问老人这里疼不疼,那里疼不疼?初步诊断膝盖处可能有炎症,建议老人去医院拍个片子。随后,给老人开了两种药,加起来还不到20块钱,让老人先吃吃看。不知不觉中,已是中午时分,张立红该回家做午饭了。张立红告诉我们,有时感觉挺对不住家人的,因为出诊做饭没个准点儿,丈夫、孩子有时连口应时饭都吃不上,有时等她中午赶到家时,眼巴巴等她回来的儿子又到了该去上学的时候了。
做村医服务乡亲,不同城里大医院有那么多规矩、讲究,七扯八拽拐着弯连亲带故,彼此很少客套,做村医的付出辛苦感觉应该,做病人使着村医感觉仗义。这种特殊的医患关系,注定当村医是“全天侯”的,叫诊电话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打进来,半夜三更从被窝里被叫起是常有的事。因此,张立红养成了习惯,无论冬夏,晚上10点前从不敢睡觉,早晨5点左右就做好各种出诊准备了。一次,已是深夜11点多,熟睡中的张立红被一阵手机铃声震醒:“立红,我刚出车回来,感觉有点不舒服,来家给我输点液呗。”这是一位村里跑运输的大车司机,白天忙跑车赚钱,舍不得空儿。生性胆小的张立红接完电话,索性把熟睡的小儿子锁在家,让丈夫陪伴走出家门。21个寒去暑来,类似这样的事数不胜数。
受条件所限,张立红深感有时力不从心。为最大限度解除乡亲病痛,她白天在实践中摸索提高,晚上向书本请教常到深夜,有弄不懂的就到上级医院拜师求艺,业务能力逐年提高,用真诚和汗水赢得了村民的信赖和赞美。
20余载的守候,全村的每条大街小巷甚至犄角旮旯,她不知用脚丈量了多少次,从甩掉自行车到更换摩托车,张立红已用坏了3辆。她粗略估算每年出诊不下6000次,行程足可穿越地球。全村千余口人,谁得过什么大病、有啥慢性病、多发病,张立红都一清二楚。张立红说做村医很辛苦,有时甚至累得想哭,可她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在未来的村医路上,视患者如亲人,选最经济的药,用最短的时间为乡亲们看好病,依然是她不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