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亲们随叫随到的“120”
——迁安市大五里乡曹官营村乡村医生张立红出诊记
专稿(马云皓倪大辉)见到张立红时,她正在村卫生室里收拾输液用的药品准备出诊。“早上6点多就从家里出来了,先给闹病的学生们打了针,不能耽误他们上学啊,又走了几户人家,还有好几个病号没去看呢!这段时间天气反常,病人特别多。”从她略显疲惫的脸上,可以想象她的忙碌。
今年44岁的张立红1991年7月从卫校毕业后回村当起了乡村医生,一干就是20多年。乡村医生虽然在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中处于最底层,但牵系着乡亲们的生老病痛,大五里乡曹官营村1396口人离不了她。“选最经济的药,用最短的时间让乡亲们康复,对患者如亲人,视患者之痛如己之痛。”这是张立红多年坚守的信条。
背上10多公斤重的大药箱,跨上一辆跟她一米五几的个头极不相称的摩托车,张立红风风火火地出发了。因为要带着记者一起出诊,她在途中有意放慢了车速,“出诊跟坐诊不一样,就算是本村的病人,诊查、配药、打针、输液,咋也得半个小时,我一天得看20多个病人。白天出诊倒没啥,夜里出诊我害怕,得让丈夫陪着,孩子留在家里又不放心,所以经常一家子一块去。”
说话间,张立红的摩托车在一户人家门口停了下来。进到里屋,炕上坐着两位老人,男主人叫张荣弟,今年70岁,患脑血栓17年了;女主人叫杨翠华,今年73岁,也有高血压的毛病,成天犯迷糊。 “今儿是第六天输液了,感觉好点不?”张立红是来给杨翠华继续输液的,她询问了一会儿病情,就开始配药。“张大夫给我们老两口看了十几年病了,啥时候都随叫随到,我们大半夜可没少折腾她,让她瞅瞅病,我们心里才踏实。”
刚给杨翠华扎上液,张立红的手机就响了,“我在张荣弟家呢,一会儿就过去!”第二位患者,是84岁的李贺全,他患的是肺炎,已经输了一天液。“咱接着输点青霉素,效果好还便宜,这几天别着凉,输一个礼拜再到城里医院复查复查。”一边配药,一边叮嘱,张立红对每个患者的病情都了然于胸。“张大夫可真不容易,拉扯着俩儿子,白天给我们看病,晚上还得看书进修,她技术好、人品好,我们都信她。”李贺全对张立红挑起了大拇指。
“我们村有72名糖尿病病人,136名高血压病人,隔几天就得去看看。”从李贺全家出来,张立红又盘算起就近方便的出诊路线。她熟悉每一位村民的健康状况,谁哪年哪月住过院,谁得过什么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都记得清清楚楚。
眼看着快到12点了,记者以为上午的工作应该结束了,没想到她又熟门熟路地走进一户人家。 “哎呀,这么晚了,以为你上午不来了呢!”随着话音,女主人迎了出来,她叫满秀琴,今年63岁,最近膝盖总疼。“你这是老年性关节炎,上岁数的人有几个不犯腿疼的?”张立红一边了解病情,一边安慰患者,“我给你开点壮骨关节片和骨仙片,这药不贵,一共十几块钱,吃着看看,不行就去医院拍个片子。”
从满秀琴家出来,张立红看了看表,“我得回家给小儿子做饭去了。”“你忙活半天,家里也没人给做口饭?”“哎,家里俩儿子没少跟我遭罪。”为了不耽误出诊,张立红的大儿子出生不久就被放到了姥姥家,小儿子刚过满月就寄养在姐姐家里,现在上幼儿园中班,“姑妈”成了孩子眼中的“妈”,亲生母亲却成了陌生人。“谁不想亲自把孩子带大,可是乡亲们管我叫张大夫,我得对得起这个称呼!”
“乡村医生没有退休一说儿,啥时候干不动了,我也就不干了。”临别,张立红告诉记者,在唐山像她这样的乡村医生一共有11951名,大家都是这样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