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冶“煤老板”转型陶瓷文化收藏
开办全省最大民间公益典藏馆
(记者杜庆君)日前,收藏有近万件汉、宋、明、清瓷器以及文烟壶、青铜器、玉石等杂项的张永和,在古冶区开办了我省最大的民间公益性博物馆,吸引了收藏爱好者及社会各界人士纷至沓来。
年逾五旬的张永和曾是当地一位“煤老板”,一直执着于对陶瓷等收藏的偏爱。20年来,他成为了一个藏有近万余件陶瓷等杂项藏品的民间收藏家。缘何从开采煤矿,转而改为古瓷器等文化收藏?面对记者的疑问,张永和介绍道,他一直都很喜欢古瓷器。尤其是清代,堪称中国三千多年制瓷技艺的巅峰,不仅制瓷工艺非常成熟,还有很多创新。他爱上了陶瓷文化收藏,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近些年来,张永和走南闯北,聘请专家作指导,同拍卖公司取得联系,与陶瓷结下割舍不掉的缘分。同时,通过研习《中国清代瓷器图书》《中国清代瓷器鉴赏图录》等书籍,对收藏各式各样的古青花瓷器,以及工艺精湛、造型优美的明清瓷器有了全新的研究和见解。
张永和的民间“典藏馆”主要以陶瓷收藏为主,绝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藏品,藏品中年头最长的有三千年历史。在琳琅满目的陶瓷大厅,各种器型的官窑、民窑陶瓷展品数不胜数,大到80厘米高的瓷罐,小到只有手掌大的瓷瓶摆满旋梯、隔断、展柜……前不久,我国陶瓷鉴定专家毛晓沪专程来此参观,当看到张永和收藏的乾隆年间产自官窑,且明暗明显、工艺考究,釉色为天青色,高70厘米、宽40厘米寓意太平有象的“宝象方尊瓶”“蓝描金天球瓶”和光绪年间出产的“酱彩描金花瓶”后连连惊叹。
张永和说,作为土生土长的唐山人,放弃个体煤业,“转型”陶瓷及其文化典藏展馆的公益性开发建设,目的是传承华夏灿烂悠久的陶瓷文化,展示“北方瓷都”深厚的陶瓷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