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召开纪念创刊20周年读者座谈会
读者盛赞《唐山晚报》: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图为座谈会现场。记者郑勇摄

读者葛绍如正在展示自己在晚报上刊发的作品。
专稿(记者田菲菲)一位位老读者,一段段不解缘。昨天,5位华发如银的老读者代表参与了纪念《唐山晚报》创刊20周年座谈会,畅叙晚报情。
当天上午,受邀参加座谈会的老读者们冒着严寒,如约而至。他们中有退休教师、企业职工和机关工作人员,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65岁,都是订阅晚报20年的老读者。
座谈会始终弥漫着浓浓温情,每位读者的开场白无一例外都是讲述与晚报的不解之缘。
“接到晚报的邀请电话,我高兴的不得了,一心想着早点过来。” 65岁的葛绍如是晚报的老读者,为了参加这次座谈会,他早早地坐公交车赶来。葛绍如说,自晚报创刊起他就开始关注,对报纸不少栏目都很熟悉,也很有感情,晚报不断推出新版面,老版面也常办常新,他连声称赞:“不错!新闻既丰富又及时!”
85岁的白巨和是晚报的忠实读者,他动情地讲述了自己深受晚报文化熏陶的读报点滴,“晚报贴近老百姓的信息很多,很实用,很值得看,读晚报不出门就知道天下事了。”
王玉泉是晚报的老通讯员,平时特别喜欢写作,他感谢晚报给他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他有了追求,“只要在《唐山晚报》上看到自己的文章,就特别自豪、开心。”他对晚报严谨的风格赞誉有加,多年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有事就找晚报。”
市体育局的退休职工陈春江则感谢晚报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生活,他说除了必看的新闻版面,对报纸新开辟的“晚情”版也是情有独钟,在他眼里,晚报做到了雅俗共赏,是他的良师益友。
24号小区79岁的刘恩府告诉记者,他们全家每天都看《唐山晚报》,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20年。“我最喜欢生活和健康方面的报道,家里每个人都各有所爱,订一份晚报满足了全家人的读报要求。”
是读者,也是晚报的一员。会上,读者们津津乐道于晚报取得的成绩,也心系晚报未来,纷纷为晚报发展建言献策,让在座的晚报人感动不已。
《唐山晚报》负责人代表采编人员对与会读者能为晚报建言献策深表谢意。他表示,老读者们的建议都是金点子,唐山晚报一定会认真研究,积极采纳,不断开拓创新,力争更好地为读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