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二十年 与您共见证
——写在《唐山晚报》创刊二十周年之际
专稿 (王小胜 王雪漫 倪大辉)
一张报纸,就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一张报纸,就是岁月永恒的记忆。
20年前的这一天,我们为这座名叫唐山的城市而生,我们为一个新的时代而生,我们为读者而生。
20个春夏秋冬,每一天我们都在注视这座城市,不仅默默观察,同时也认真记录;20度光阴流转,每一天我们都在见证时代前行,不仅报道新闻,同时也铭刻历史;20年风雨寒暑,每一天我们都与读者共同经历,不仅面对现实,同时也希冀未来。
今天,在迎接《唐山晚报》创刊20周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回首往事,一张张像历史之树上的叶片一样的报纸,一帧帧永远栖息着前辈报人心灵与思想的老照片,一个个翔实而生动的小故事、大事件,无不一一展现出唐山一步步坚实前行的壮丽画卷……
20年,是一种品格
1994年1月1日,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这个“唐山的孩子”就是《唐山晚报》。这个特殊的身份确认了这张报纸和这方热土的血脉亲缘,也注定了它将继承这座城市的人文品格。
弹指间,二十载岁月悠然而过。当年唐山父老抱在怀中呵护的婴孩,已经长成了肩膀挺阔、双臂有力的健壮青年。20年来,晚报记录城市变迁,讲述人物故事,传递温暖情怀,实施舆论监督,开展互动活动,引领时尚潮流……虽然,一篇篇报道已成为过去,但岁月积淀,却形成了晚报的一种风格,铸就了一种品质。
从最初确定宗旨“办一张市民报”,再到内容定位于“以市民为主角,以民生为主流,以服务为主打”,一以贯之,晚报以市民为关注对象,以民生为关怀内容。关注市民,关怀民生,正是晚报20年铸造的品格。
这样的品格,自20年前创刊那天起,便镌刻在晚报人的眉宇心间,便融入晚报人的血脉骨髓。从初创时的13名编采人员,到现在不断补充的大批新鲜血液,虽然采编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不变的是他们的新闻理念、新闻激情和新闻理想。为了理想,他们将黑夜视为白天,零点大行动,夜查地条钢;为了理想,他们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威胁和恐吓,深夜孤村遭围攻,恶意电话响不停;为了理想,他们“得罪”了朋友甚至亲人,总有误解和谣言压向他们;为了理想,他们把委屈、劳累藏在心底,义无反顾地向着新闻出发。
这种品格,也流淌在每一天的晚报中,浸透在每一篇的报道中,无须刻意表达,却润物无声般传递。为福利院的孩子献爱心,让他们圆家梦;帮助残疾考生赵建民上大学,圆梦大西北;关注老年人,评选“百岁之星”;提升公民素质,倡导在公交车上为老幼病残孕让座……这些曾经震动冀东大地的报道,无一不在昭展着《唐山晚报》的这种品格。
正是这种品格,让晚报成为了众多市民的朋友,一个天天必看的朋友。在文字的交流中,没有海阔天空,没有惊天动地,却有着如丝如絮,一份平和,一份真切。
正是这种品格,成就了晚报价值。要知道与市民有关的信息,看晚报;要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与问题,找晚报;要展现自己或表达诉求,上晚报。
20年,是一份责任
20年,晚报以一个亲近的朋友姿态,生存于这座城市,活跃于市民生活,也从不敢忘记自己的责任,心怀敬畏,勇于担当。
每当有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的政策法规出台时,《唐山晚报》都邀请市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到编辑部以现场办公的方式与读者互动,答疑解惑。“聚焦行风”栏目构建了这样的桥梁和纽带,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栏目开设6年以来,累计解答市民来电来访7000多个,解决实际问题4100多个。其中热力公司在晚报值班时曾现场解决了张兴楼724户居民取暖问题,暖了百姓心。
《唐山晚报》值班热线不但是新闻热线,也是市民的求助热线。本报新闻热线开通6年来,接听读者热线电话10万余个,为市民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上万件,累计为求助读者募集社会捐款160万元。
2013年10月下旬,滦南县胡各庄镇北圈村果农给本报打来求助电话,说该村100万公斤红富士苹果下树急待出售,请记者帮忙找找销路。记者马上到果园采访果农,回来后积极联系市内几家大型超市,多次跟着超市大型货车到果园收购苹果,现场采访,仅用十几天时间,100万公斤苹果全部卖出。果农们说:“晚报记者是我们的贵人。”
丰润区火石营镇中马庄户村村民孙宝珠家突遭大火,妻子不幸身亡,8岁儿子被烧成重伤。因家境贫困无钱医治,孩子面临生命危险,父亲哭着向晚报求助,经晚报报道后社会捐款23.5万元,孩子得到及时救治。丰润区应届高考生姚保宇身患肌无力,坚持求学12年,尽管高考成绩达到了专科录取分数线,却被高校拒绝录取。记者多次与唐山的几家专科院校沟通协调,姚保宇最终被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破格录取……
“天天都是3·15消费者维权热线”开通后,平均每年为消费者解决实际问题200余个,解答消费者咨询近300个。《气囊砸折鼻梁骨》等多篇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反响,其中,揭露房产中介欺骗唐山人去北京购房的报道引起了工商部门的关注,他们介入调查,并查封了相关中介。
《唐山晚报》还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先后举办首届市民摄影节、首届市民体育节、首届“百岁之星”评选活动,评选出唐山市“十大名片”“唐山八景”。
当一篇篇报道与读者相见的时候,传递的不仅是信息,还有价值观,更是一种舆论的引导。本报的报道《陕北有我未相见的妹》获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唐山发现日本1935年印刷的旅行图证明钓鱼岛不属于日本》获2012年赵超构新闻奖特等奖,此外还有百余篇作品获河北省新闻奖。这些作品或赞美生活,或弘扬正气,或鞭挞丑恶,或揭露问题,20年来晚报就是这样始终站在时代的船头,甘当社会的瞭望者。
20年中,晚报做过很多批评报道,忠实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我们并不愤青,但我们相信,大道至公。公平正义,不仅是善良百姓的期盼,更是一个健康社会的不懈追求。
20年中,晚报还做过无数温情报道,扶危救困甘当慈善使者。我们不图回报,我们更相信,上善若水。人有情,水无痕,由己及人及大众,我们希望,能向社会传递温暖的力量和信心。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将人感动,除了内心的爱。没有什么可以轻易将人感动,除了前进的脚步……
20年,是一段情缘
每天一早,不管是安静的办公室还是喧闹的街头,不管是家中舒适的沙发还是旅途生硬的座席,在任何地方、任何角落,您都能通过《唐山晚报》了解昨天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明白昨天这个世界又怎样传承了前天的成就,知晓昨天这个世界又怎样前行了足以让你的生活翻天覆地的一步。
每天和《唐山晚报》 “约会”,已成为众多唐山人的生活习惯。这种把自己与世界连接在一起的生活习惯,无疑是促进唐山人了解自己、洞悉世界的一种力量。
忠实读者信宝忠与《唐山晚报》的相识缘于1993年12月4日《唐山晚报》试刊第1号。那天晚上,在赵庄双新楼一个报刊零售摊前,信宝忠发现了试刊的《唐山晚报》。大红的报头、新颖的标题、颇具特色的栏目和精美的照片,一下子吸引了他。他立刻买了一份,回家仔细阅读,看后还将报纸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如今,《唐山晚报》已经走过了20年,至今他还珍藏着《唐山晚报》试刊1、2期,创刊号和1至50期的报纸。信宝忠说,《唐山晚报》关注民生,新闻触角贴近市民,其影响力让他敬佩,身为晚报的忠实读者,他愿这份全市市民喜爱的报纸攀登新高峰,佳作迭出,硕果满园。
《唐山晚报》创刊20年来,读者王玉泉既是晚报的忠实读者,也是晚报的撰稿人。多年来,读报、写稿是他难以改变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每当出自自己笔下的文字见诸报端,他的心中总是充满了惬意和幸福,“现在回想起来,正是有了晚报这块承接地气、释放正能量的园地,有了编辑们的精心呵护与厚爱,我才写出了一篇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作品。”
说起与《唐山晚报》的缘分,窦连祥有说不完的话。从“孕育”至“降生”,到如今“长大成人”,《唐山晚报》前进的每一步,他都了然于心。他以作者、读者、征订员、投递员的“四重”身份见证了晚报的成长。“如今,《唐山晚报》经过了20年的风风雨雨,其间无论是版面还是风格都发生了变化,我的‘特殊’身份也成为了历史。但是,我的读者身份永远不变,与她的感情永远不变。作为看着她成长壮大的一名读者,我会一如既往地欣赏她,与她一起成长。”
20年风雨兼程,20年砥砺奋进, 《唐山晚报》不断成长,风华正茂。没有读者的殷殷关切,晚报无以传承;没有作者的鼎力支持,晚报独木难支;没有受访者的热心配合,晚报难写精彩……所以,20年,是一段深深的情缘。
20年,是一片期盼
求新、求变,是唐山晚报人不懈的追求。创刊以来,从新闻采写模式到报纸版面形式,《唐山晚报》总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刊至今,《唐山晚报》经历了不下10次引人注目、令读者叫好的改扩版。特别是近年来,面对市场化、信息化的冲击,《唐山晚报》加大了她创新求变的步伐。
强力推出的系列文化专版“话说唐山”“鲁迅风”“大城山”,以浓郁的唐山本土气息,提升了报纸的文化品味;“时评”专版彰显报纸的舆论引导水平,用鲜明的观点凝聚正能量;“开放之窗”,成为唐山读者了解世界、国内外宾客了解唐山的重要窗口;特色访谈栏目“凤城夜话”,加大对百姓关注的热点焦点事件的引导,成为社会各界沟通交流的“会客厅”;为征集更多的新闻线索,晚报官方微信也应时而生。
创新,让《唐山晚报》一次次扩版,一次次改版,一次次“变脸”,一次次让读者感到焕然一新。创新,让《唐山晚报》从创刊初期的每周3期每期4版,发展到现在的每周6期,平均每期超过24版,《唐山晚报》社会影响力、市场竞争力与日俱增,已经成为唐山日发行量最大、读者接触率最高的主流媒体。
走过20年,我们在这个节点驻足,但不会留恋;走了20年,我们在这个时段回首,但更会前行。20年,我们回忆,回忆是为了对既往的总结;20年,我们感谢,感谢是为了表达真诚的敬意。
此时此刻,我们又多了一片期盼。我们期盼,晚报继续秉持关注市民、关怀民生的品格,始终做市民的贴心朋友;我们期盼,无数的读者和作者们,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晚报,你们才是晚报前行的不竭动力;我们期盼,晚报有更执著的坚守,坚守责任,坚守道义,坚守良知,坚守温暖,坚守我们核心的价值;我们期盼,晚报有更锐意的进取,在传媒变局的今天,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在传统媒体的转型之路上,留下我们坚实的脚步。
岁月更迭,历史延续,时代前行。
也许,岁月的风霜将湮没许多往事;也许,历史的车轮会消蚀许多记忆。可是,因为曾经为之倾注了全部心血,每一位唐山晚报人在拥有一份永不褪色的生命档案的同时,也为唐山留下一份忠实的历史档案,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书写历史,历史也书写我们。
20年,是一个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