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在喀麦隆的时光
—唐山师范学院讲师袁森林任教非洲印象



筹备开学典礼期间,袁森林与喀麦隆工作人员在一起。
专稿(范美燕)袁森林1976年出生于河北沧州,现任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以及明代语言文字政策的研究,曾在《语言研究》《社科前言理论探索》等核心期刊及其他省级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2009年,袁森林通过考试后,前往喀麦隆孔子学院任教。
喀麦隆动物的天堂
初到喀麦隆,袁森林每天清晨,都会被窗子外面的声音吵醒。开始时,他对此很生气,后来也就慢慢习惯了。“原来是几只野鸽子,到我们的窗台看日出,不时扑打翅膀,碰到窗子玻璃。”
刚到喀麦隆时,袁森林生活在喀麦隆首都雅温得。走在路上,他经常会看到各式各样的蜥蜴。“后来到了马鲁瓦,我知道了什么是动物的天堂。”中国教师的公寓是整个马鲁瓦最高的建筑,袁森林住在最高层——四层。袁森林开心地回忆:“由于天气炎热,经常要打开阳台的门,让风吹进来。鸟儿这个时候就不客气了,经常悠闲地飞进来,在客厅里盘旋几下,有时还落在沙发靠背上。蚊虫自不必说,任何时候都多得很。”
一次,袁森林听合作方院长说,他家附近曾经来过一头可爱的小象,猜想着可能是与妈妈走失了。没过多久,一官员了解到此事,就派人将小象看护起来,后送到了遥远的南方,据说那里才是象群生活的地方。这让袁森林感叹,非洲人对于动物的态度,真是到了像爱自己一样的程度。
喀麦隆朴实的村庄
在喀麦隆的生活不同于国内,少了城市的喧哗,多了农村的安静。袁森林曾去过学生许子坚在当地的家。当时天气很热,大概在40℃左右,这已经是喀麦隆旱季比较凉爽的时候了。当地人的房屋都建造在各式各样的石头上面。许子坚的家中地上铺个凉席就是床了,一张破旧的书桌,算是家里比较高档的家具了。
听说村里来了外国人,全村的人几乎都跑了过来。他们告诉袁森林在收音机里听过关于中国的故事,也知道中国地质公司为他们打了一些深井,解决了赖以生存的问题。村民朴实热情,许子坚的家人从家里拿出了自制的啤酒,据说只有贵宾才能饮用,平常他们舍不得喝一口。“我接过一碗,尝了一下,的确很有特点。出于礼貌,我一饮而尽。”袁森林说。
喀麦隆收获的地方
休息时,袁森林白天就出去散散步,上集市买点东西。集市上商品品种单一,基本上只有野果,没有绿色蔬菜,粮食全是进口的。晚上,袁森林会点根蜡烛或拿着煤油灯出去找当地人聊天。在这样一个国度,袁森林体会到了教学的意义——最单纯地把自己会的教给学生。
“我还是比较向往那种朴素教学方式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就够了。”袁森林认为先进的教学设备,气派的教学楼等都不意味着学生能更好地吸取文化知识。他感触地说道:“我在国外教的学生,学了两年中国文化就开始读《庄子》了,而在国内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或者去研究这些的学生不多。面对这种现象,我对我所教的知识增强了信心。”
回国后,袁森林时常想起那里的象群孤雁、亲爱的学生、勤勉的同事。“学生们虽然由于文化的缘故经常不够乖巧,但是他们也在慢慢习惯着中国文化。”
为期两年的非洲支教之旅,让袁森林如今又增加了一个新角色——学院外事办工作人员,负责与国外学术机构合作,聘请外教及外教管理等工作。近两年,师院已有约30名学生志愿到国外孔子学院从事汉语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