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民生“关键词”
(本报记者 李今朝)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就是做最好的民生。正如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次全会指出,越是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我们越要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要求,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统筹做好民生工作。
实事工程
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保障和改善民生永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低保标准、特殊计生家庭救助等等实事工程,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是老百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大事、难事。全会提出,要针对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谋划好今年的实事工程,少一点锦上添花,多一些雪中送炭,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就 业
确保就业形势稳定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和社会的稳定、老百姓的幸福息息相关。有关专家表示,解决好就业就是真正把实事好事办到了老百姓心坎上;解决好就业就是将我们的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到了大众。
全会认为,必须始终把就业当作民生大事来抓,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突出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加大就业促进和就业服务力度,特别是建立转型升级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认真做好化解过剩产能出现的下岗人员再就业工作,确保就业形势稳定,让每一个有就业愿望的人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对于促进居民收入,全会还提出,要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意见》,努力实现到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社会公平正义、人民福祉安康是我们的追求和愿望,而这有赖于一个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步。正如专家认为,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以及养老、医疗、教育、住房、体育、生育等公共事业的完善和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文明和人民幸福。全会对这些事关百姓幸福的公共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加大社会事业投入,重点完善城乡养老、医疗等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特殊群体保障等制度,抓好保障性住房和医疗服务、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教育资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体育等各项事业发展,稳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大气污染防治
让百姓健康呼吸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也是最基本的民生。有关专家表示,不能让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我市绿色发展的“瓶颈”。
全会提出,今后要以更大决心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综合运用经济、技术、法律、行政等手段,盯紧钢铁、焦化、电力、水泥等重点行业,关停取缔严重污染企业和落后装备,不断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完成省达任务。还要坚持点面结合,继续推进市中心区重点污染企业搬迁工作,开展燃煤锅炉、干散料场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大黄标车淘汰力度,努力改善环境质量。更要严守生态红线,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力促全市生态环境得到好转。
平安唐山
让百姓安居乐业
平安是最大的民生,没有平安,就没有幸福。平安,包括社会安全、环境安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生产安全等等,每一个领域都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
全会提出,要深入推进平安唐山建设,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加强源头治理,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严格食品药品安全标准和监管。
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信访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积极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居乐业、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