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澳大利亚华文报纸《墨尔本日报》,在头版刊登整版广告,一位中国妈妈以不逼婚为条件,劝儿子回家过年。这一事件随即在中国网络引发热议,大批内地青年感同身受,“求爹妈别再逼婚了”(据1月16日《云南信息报》)。
一方面是父母方盼儿媳、抱孙子心切,逼儿子成婚太急,一方面是儿子方不堪父母逼婚压力,斗气玩消失,这两代人之间的“战斗”,其实很可悲的。
而“招儿广告”在我国网络引发热议,足见这种遭遇已经不是个体现象,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让我们的中国父母对此反思了。
笔者看来,所谓的逼婚,不外乎两种表现形式。或者子女目前尚无结婚的打算或者自我感觉结婚的条件尚不成熟,而遭遇父母逼婚,或者子女不愿接受父母强行安排同某某人结婚。而这一切,归根究底是两代人的人生愿望分歧的反映,甚至是基于婚姻问题产生的两种不同思想观念的交锋。
“招儿广告”事件本身无疑曝出了两代人各自生存状况的尴尬。在此,我们只希望两代人谁也不要强求谁,应该多沟通,有妥协,最终趋向和解。
而在世俗中,我们似乎必须深切体会父母对子女逼婚的含义。笔者很担忧这不是出于父母盼儿子早成家、早抱孙子那么简单,而是父母受权势、金钱的影响,乃至是对两代人或子女一代人未来社会地位、人生发展前途等多方面的反复考虑。抑或是出于一种交易性的逼婚。
毕竟,父母也是社会人,此事有着生存背景、现实境遇,尤其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复杂原因。倘若因为有着这样的问题局限,而产生对子女逼婚的行为,那么子女的命运,一定很悲催,简直不敢想象。
所以,面对这个成本不菲的跨国“招儿广告”,才会调动网友的揶揄细胞,招致网友不正经对待,戏问这位土豪大妈要不要招领个儿子回家陪过年。
稍感欣慰的是,这位土豪大妈在“招儿广告”中妥协了,承诺不再逼儿子结婚,只盼儿子赶快回家过年。毕竟亲情很重要,儿子回家与自己过年团聚要紧。逼婚逼走儿子,甚至失去儿子,或者儿子发生什么意外,太不值得。
(贾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