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河北省全省省直主管领导、市县两级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300多人,齐聚农业大市衡水的乡村,在大棚、在农场、在树林、在示范区、在田间地头,实地探寻“谁来种地”、设施农业、农村金融、土地流转、农业现代化等诸多问题的答案。300多位领导,不带随从,集中乘坐15辆大巴直奔田间地头,一律拿餐券吃自助餐,这次开会的组织和召开方式是多年来的第一次(据1月18日《人民日报》)。
笔者长期在机关工作,曾参与筹备了许多会议。但过去,几乎所有会议都是一个模式:传达上级精神,部署本地任务,领导作指示,主持提要求。与会人员都走一条路子:会前领文件、会后领奖券(纪念品)、最后领餐券。
而今,河北省农村工作会议却令人耳目一新,会在现场开,事在现场办,点子在现场出,难题在现场解。唱主角的是种植大户、农民企业家、基层干部。
土地怎样流转才是合法和合适的?在景县津龙农场,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贾连海现身说法;如何让市场发挥作用,从而实现让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国土增绿?衡水市委书记李谦在武强县南平都村路边的树林里向大家传授真经;如何解决农村筹资难?武强县县委书记侯桂宁在北大洼10万亩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蒙牛项目区,向与会代表详细介绍。
这样的会议,为何值得称道:一是因为内容实在,涉及的问题都是当下三农方面的重点、难点;二是会场特殊,改变了以往在礼堂宾馆与现场隔绝“纸上谈兵”的现象;三是会议的主角特别,基层干部群众唱主角,改变了过去领导包一切,现场会如同“常委会”的现象;四是回答难题的方式解渴管用,经验让基层说,在现场讲,在实地看,“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五是非常节俭。
河北省的领导提到,这个会一圈走下来,与会代表们迷茫少了,目标明确了,途径清晰了,干劲足了。
新年伊始,河北省农村工作会议为解决三农问题开了个好头,为端正会风开了个好头,为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了个好头。
(艾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