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公务员在饭店吃得少了,在机关食堂吃得多了,可个别机关食堂装修却越来越好,比五星级酒店都要好。”在浙江省人大杭州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省人大代表、开元旅业集团董事长陈妙林的发言,让在座的代表都吃了一惊。陈妙林这样描述:像我们五星级的饭店,一般的餐具用的是白瓷,好点的无非唐山骨瓷。而他们用的是荷兰青瓷,要知道这种餐具,贵的2000元左右一个(据1月18日人民网)。
节俭之地不节俭,机关食堂有“机关”。2000元,如果单从价值角度分析,算不上奢侈,但是和餐具捆在一起,就显得有点突兀了,特别是这种豪华餐具出自机关食堂,这让本应节俭的地方显得很不节俭,本该廉洁透明的机关食堂更是暗藏奢侈的“机关”。
餐具披上贵族衣,装修胜过五星级,这是活脱脱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奢靡浪费的反弹。中央“八项规定”“15条禁令”出台以后,公款吃喝浪费行为明显减少,但有些地方想方设法“玩潜伏”“躲猫猫”,某些机关食堂的变相浪费和迂回作战现象时有发生。
名义上不去豪华酒店,实际上却在比豪华酒店还豪华的机关食堂就餐,这种暗度陈仓的浪费行为令人生厌,其实质上就是一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恶劣作风,是阳奉阴违的曲线腐败。管中窥豹,举一反三,想必他们在机关食堂吃的菜、喝的酒,可能不比豪华饭店的便宜。
豪华的机关食堂,折射出某些官员享乐主义在作怪,也暴露出地方政府在三公经费使用、资金监管等方面的漏洞。的确,体制内的机关食堂确实有一些隐形“机关”,比如账目从不见底和公开,内部人员负责的食堂难以做到月清月结并对外公开,相应的账目几乎就是一笔糊涂账,监管更是存在着明显的盲区。
公权力层面的改革,就是要“革自己的命”,使其更加规范,更加廉洁。针对机关食堂的不正之风,必须完善三公经费审查、公示制度,把机关食堂的账本做成一本明白账,同时延伸监管范围和触角,除了公务接待费用外,机关食堂的装修费用、餐具购置费用、原材料采购费用等,都要纳入监管视野。尝试市场化改革,使机关食堂去除公权化,从源头上杜绝浪费。
众所周知,豪华官衙让习近平总书记“看着不舒服”。以此类推,豪华的机关食堂也会让总书记“不舒服”,这也是大众的普遍感觉。对此,相关部门要严查、严办、严惩,切莫让机关食堂变成“机关”食堂。
(马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