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
——七论学习贯彻市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
专稿 (特约评论员 姚淑芹)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在市委九届五次全会上,市委书记姜德果指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尊重规律,科学定位。城镇化是个历史过程,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表明,城镇化受自然条件、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因势利导,力求水到渠成,不可拔苗助长。这可以说是对过去城镇化道路的纠偏,也是对之前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跑马圈地、大拆大建、人为造城思路的否定。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要尊重规律,更要科学定位。搞好顶层设计,优化布局,构建以市中心区和唐山湾生态城次中心区为“双核”、以中小城市为“组团”的城市发展新格局,明确城市核心区、各中心区的功能定位;规划打造一批农业特色镇、工业重镇、商业大镇、旅游名镇,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地方特色。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放在首位。城市建设说到底是为了人,过去城镇化建设过多地注重数量的扩张,强调经济建设方面的内涵,而忽视了社会公平公正、生态环境改善、人文历史保护,造成人口的城市化远远落后于土地的城市化,以至于连灵魂都丢掉了。而新型城镇化强调,要重视质量发展,提升城市品位;要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促进生产要素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要坚持因地制宜,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城乡一体,以产兴城。城乡一体,就是城市和乡村浑然一体,两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引导城镇资本、技术、产业参与新农村建设,让更多有条件的农民进城,从而加快城镇化进程,而不是以城吞乡、逼民上楼,把农村变成城市。坚持以产兴城、产城互动。从历史和现实看,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不会凭空而生。城镇化和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要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和区位,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特别是要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不要出现产业空心化,更要防止出现“鬼城”和“空城”。
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创新机制、多元投入。建立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发展模式,让有形之手、无形之手两两配合、两条腿走路。实践表明,仅仅依靠政府的参与是无法迅速发展城镇化的,城镇化建设还需要内在动力。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利益相关者参与城镇化进程,从而能够为城镇化提供可持续性的推进力。但我们也清楚,城镇化本身是一项巨大的社会转型,如果没有政府的规划,仅靠市场的竞争力量将会导致无序化发展。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放宽市场准入,创新金融工具,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城镇化需要融资。但近些年来,在土地财政的刺激下,一些地方政府在融资平台中表现得过于积极,甚至出现以城吞乡、逼民上楼的现象,不仅阻止了城镇化进程,也使得城镇化变成了一个冲突不断的过程。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也使得很多地方负债累累。因此,我们虽然看到了城镇化的好处,但同时也要警惕城镇化带来的风险。
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但也必将是一个漫长而又艰巨的任务。从“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从“物”回到“人”,必将加速推动包括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税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多方面的改革。但同时也会遇到各种挑战,比如钱从哪里来,因为地方政府既要放弃土地财政又要增加对“新市民”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支出。所以,推动新型城镇化能否最终取得实效还需要领导的智慧和勇气的结合。
(作者系中共唐山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