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带我们远行—正月初七乐亭县汽车客运站见闻
(本报记者孙愫)农历正月初七是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也是2014年春运返程高峰日。这天上午,乐亭县汽车客运站内人潮涌动,格外繁忙。预计将有几万人在这一天背上行囊,告别家乡,怀揣着各自的新年愿望,踏上旅途。记者也是这些要“远行”的人们中的普通一员。
愿望一: 挣钱更多点儿
离记者检票还有二十多分钟,坐在记者左边的两个中年外出务工的大叔,由于不太清楚检票口的位置,向记者问路。于是,记者顺便和他们闲聊了几句。
高玉清和曹国全是外出务工的工友。他们同属于一个劳务公司,工作是架桥,很多是铁路桥。今年,他们最后终点站是千里之外的四川。从2006年开始,两人离开乐亭,跟着工程队走了大半个中国,在河流、洼地架起了一座座桥梁。“京沪、京昆都有我们的汗水。”高玉清自豪地说。
像很多外出务工的人一样,他们一年中几乎没有时间回家。“平时一个月干二十七、八天的活儿,休息两三天。工程紧了还得加班,一个月加班四、五次,经常通宵,第二天还得接着干,哪儿有时间回来。”曹国全说。
于是,每年春节就成了他们唯一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但每年他们能在家的时间也只有7天。大年三十到家,初七一早出发,这样的春节他们已经过了8年,总共在家的日子不到两个月。
谈到想家,高玉清露出了憨厚的笑容。他说:“习惯了,慢慢也就不那么想家。现在孩子们都去上大学了,家里的事儿也不多。我累点儿没关系,去年挣了四、五万块钱,今年还想多挣点儿。”
愿望二: 离家更近点儿
两个小旅行包、一塑料袋零食、一个小暖水瓶……韩昊一家三口的行李装备很齐全。“我们去哈尔滨,得到北京坐火车去。差不多得初八下午才能到,东西带少了可不行。带着暖瓶是为了路上给孩子冲奶粉。”韩昊边咬着面包边说。
韩昊家的宝宝今年才1岁半,正在一旁由妈妈喂他喝奶粉。这一家三口在哈尔滨做汽车配件生意,收入还不错。韩昊2010年大学毕业后,便在哈尔滨结婚定居了,这些年除了春节难得回家。
“孩子爷爷奶奶一年没见过他了,这回回来过年就是让他们见见孙子。等过几年生意做好了,我就把小店开到家门口来!”韩昊看着儿子说着自己的打算。虽然离得很远,但这一家子除了孩子刚出生的那年,年年都回老家过年,用韩昊自己的话说,那是家,是有着自己美好记忆的家乡。“哈尔滨太远了,我们一家人早晚得回唐山来,这样还能把爸妈接到城市里过年,不用年年折腾这么远了。”面对未来,韩昊信心满满。
愿望三: 收获更大点儿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很多大学生的身影。不是过了正月十五才开学吗?记者一脸疑惑。
“回唐山打工啦!”2013年刚入学的小伙子杨凡高兴地告诉记者,爸妈在家种地供自己上学不容易,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要早点回去,到超市和餐厅打工。“新的一年里,我就希望自己能多几个地方打工,爸妈的负担少些,身体都硬硬朗朗的。”杨凡坦言,自己的愿望很简单。
“我回去是要着手找工作的。”在北京上学的梁悦月说,自己今年大四毕业,趁着年轻想在外面多闯闯,说不定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新的一年,我希望我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将来有发展了,把爸妈接过去享享福!”
“我放假时间长,但她明天要上班,不放心让她一个人,陪她一块儿提前走。”在保定读研的郑利强说。在他身边的薛小华只是笑,不说话。原来,两年前,郑利强大学毕业后考到了保定的一所大学读研,薛小华跟着他在保定找了一份工作,两个年轻人在异乡开始了打拼。今年,郑利强就要毕业了,边打工边读书的他已经找好了一份满意的工作,新的一年他们有着新的计划。“就是希望我们的收获再多些,不管是学业上还是工作上。”年轻的小伙子,露出了对未来憧憬的喜悦。
……
半个小时的所见所闻,让记者深深地感到,这一辆辆客车装满的不仅仅是离乡拼搏的人们,更盛载着最普通老百姓那沉甸甸的新年愿望——让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