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月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二次全体会议,讨论即将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决定将《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发往各省(区、市)和中央有关单位征求意见。(人民网1月24日)
李克强在会议讲话中指出:努力使报告“接地气”、聚民智、增信心。政府向人大报告工作,接受人民监督,是一项法定重要职责,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接受监督的重要载体理应数据准确、成绩客观,通过实事求是的总结与切合实际的下步安排凝聚共识、增强信心、增加动力。
然而,目前仍有一些地方党委、政府不顾群众期盼、不顾中央反“四风”要求。征求意见时,你说你的,我写我的,只讲成绩,不说问题;只讲提升,不说降低;只讲功绩,不说不足,文过饰非,群众收入被增长,住房面积被平均,数据、指标完成情况全线飘红;开“两会”不过是走过场、耍影人,代表、委员们就是举举手、拍拍掌、投投票。试问这样的“两会”能达到预期目的吗?只不过是国家监督制度被“合法”束之高阁了。
为李克强总理要求写出“接地气”的政府工作报告叫好。政府工作报告“接地气”就是要说实话、听得懂的话、带劲的话。盘点一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国计民生改善多少、群众得到那些实惠,群众置身其中感受最深,政府说话要实事求是,要把群众的真实感受说出来、要把政府的施政行为说出来,不要让大家觉得政府在摆花架子,向人民邀功。“接地气”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说群众听得懂的普通话,群众喜欢什么样的语言就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不要让群众“抬望眼”,不知所云。总结过去是为了实现更美好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已经确定,需要让群众每年看到一个台阶、上一个台阶,因此,政府工作报告还要说一些带劲的话,要把群众最关心、最迫切解决的问题,要把国家社稷写进去,通过美好目标凝聚共识、催人奋进。
总之,一个“接地气”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只有“接地气”才能与群众共鸣,才能聚民智,增强发展信心。(流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