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信息网
唐山
您的位置:唐山信息网 > 唐山新闻资讯 > 唐山
詹天佑:从唐山筑起中国铁路的脊梁(图)
发布时间:2014/2/8 8:57:12 | 人感兴趣

詹天佑:从唐山筑起中国铁路的脊梁

 
1919年,出席远东会议时的詹天佑。
 
 
广州詹天佑故居纪念馆。
 
 
京张铁路修成时,詹天佑(车前右第三人)和同事的合影。
 
 
詹天佑与夫人以及八个孩子的合影,约摄于1909年(上海图书馆藏)。
 
 
青龙桥车站。

  专稿 (记者 角志伟 王昊)碧波荡漾的滦河水,一路逶迤走来,穿过滦县老站村西北的滦河大铁桥,慢条斯理地奔向渤海湾。

  极目远眺,冬日阳光下,昔日的滦河铁桥雄姿犹在。这座经历120年风雨沧桑的中国第一座铁路桥,犹如一位沉静、安详的老人,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之后,依旧守望着近在咫尺的京哈铁路线伸向远方。汽笛声声,不时有一列列电气化列车穿梭而过。远方修葺一新的岩山塔巍峨耸立,如同一枚硕大的惊叹号刺向天空。

  熟悉这里历史的人都知道,这座历经百年风霜的铁桥,不仅见证了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的辉煌历史,更让一代又一代人记住了一个声名远播的响亮名字,一位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工程师——詹天佑。

  正是从唐山这片热土上,这位当年32岁的南方人正式踏上了为中华民族科技领域奋斗之路,同样也成就了他本人日后在京张铁路上铺就的熠熠生辉的大大“人”字。此后,这位让人民敬仰的工程师,为鼓励铁路教育事业,曾捐献巨资在唐山交大内(今西南交通大学)建成眷诚斋,坚持不懈地为祖国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铁路人才。

  詹天佑因铁路而扬名四海。如果说滦河铁桥是他的成名作,那么京张铁路毫无疑义则是他的代表作。詹天佑因铁路与唐山一度结下深深的缘分,当年从唐山大地延伸出的每根钢轨,依旧默默在讲述着这位先贤走过的一串串光辉足迹。

  攻坚克难架起滦河大铁桥

  100多年前的滦河波涛汹涌,如同桀骜不驯的猛兽,阻隔着滦河两岸的乡民往来,只有河中往来穿梭的各种船只,成为当时两岸民众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渠道。

  1891年初,在洋务运动的晚风中,清廷重臣李鸿章受命在山海关设立了“北洋官铁路局”,他的得力助手周兰亭、李树棠总揽筑路事务,全力以赴修建关东铁路(古冶—山海关—中后所—奉天等)。虽然朝野中的洋务派和顽固派对政府修建铁路一直争论不休,但李鸿章在1892年已经和开平矿务局的英国技师金达签下了协议,着手修建关东铁路第一段由古冶到山海关的铁路。其实,早在1881年,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路就已运营,虽然马拉蒸汽机车一度成为闹剧,但那时中国的铁路业已经蹒跚起步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这条铁路延伸到滦河岸边时,奔腾咆哮的滦河水使修路的步伐戛然而止。面对宽阔的河面,踌躇满志的金达邀请世界一流的英国铁路专家喀克斯,信心十足地指挥着施工架桥。可是滦河下游河宽水急,河床泥沙很深,地质结构复杂,桥墩屡建屡塌,众人一筹莫展。高傲的英国专家在架桥环节屡次受挫之后,最终将这块烫手的山芋转嫁给了德、日专家,但还是以失败告终。

  眼看工期将至,金达这位曾参与修建唐胥铁路的外国工程师有些手忙脚乱了,久久沉思之后,他突然在脑海中闪出了一个名字——詹天佑。作为金达的助手,这位32岁的中国青年,自耶鲁大学铁路工程专业毕业后,在国内坐了7年的冷板凳,进入天津“中国铁路公司”,也只能忍辱负重给外国工程师作助手,因为他在苦等着实现梦想的机会。

  在滦河东岸,卢龙县石门镇的分段铁路施工现场,詹天佑正和工人紧张地忙碌,突然接到金达的任命,让他担任滦河段工程师。面对转嫁的这个难题,临危受命的詹天佑,似乎意识到这是扭转乾坤的良机。仔细察看了英、日、德三国工程师的施工现场,望着他们留在桥边横七竖八的材料,他遥望东南方向犹如虎头的岩山,下定决心要让中国人在外国列强面前扬眉吐气。

  从此,詹天佑与工人们同吃同住,亲自勘测滦河多处的水深、流速、河床地质等信息,切实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经过缜密的勘查、比较,他重新选择桥址,而且大胆采用了新方法——“气压沉箱法”来建造桥基,沉箱刃脚嵌入岩盘,两岸桥台均为沉井基础。基础全部用混凝土浇筑,墩身则因当时水泥需从国外进口,价格昂贵,故为石砌。

  据史料记载:滦河大铁桥“工程浩大,历三十二月始告成”。1894年4月即农历甲午年,中国第一座铁路大桥滦河大桥正式竣工,一桥横跨东西,两岸变通途。据史料记载,“桥长二百一十七丈四尺六寸(实测为670.56米),宽二丈”,共十七孔,耗银“七十八万二千四百九十五两九钱一分”。

  铁桥建成后,詹天佑被推荐加入“英国皇家工程学会”,成为该会第一位中国籍会员。于是,国外的工程师们对他开始刮目相看。参加施工的约300人转入了当时筹建中的山海关桥梁工厂,成为我国制造钢梁的第一批骨干。

  光绪二十四年即公元1898年,清廷印制了一批纸币,在津、唐、古、滦、榆等铁路沿线的城乡发行。正面四角饰腾龙,边框绘卷云纹;中央的“滦河铁桥图”,远方山峦起伏,近处船帆水影,一桥横跨两岸,气势恢弘壮观,堪称展示中华河山和关内外铁路实景的一幅写生画,充盈着浓浓的民族情感与时代气息。

  2011年,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了一枚清末滦河铁桥图案的纸币,成交价高达39200元,一时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时光荏苒,铁桥依旧挺立。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这座百年铁桥正式退役。后人在紧邻这座铁桥的一侧另外修建了一座崭新的铁路桥,自此,双桥雄跨滦河两岸。1983年和1998年,詹天佑修造的滦河铁桥分别被滦县人民政府、唐山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我市现存极少的清代建筑之一。2013年5月,这座著名的铁桥又跻身国家级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列。

  时至今日,当人们流连于此,仍然能够看到,滚滚波涛之上,铁桥雄姿依旧、横跨东西。桥的全部铁梁都是铆接在一起的,每一个接缝都紧密结合,使铁桥历百多年风雨而岿然不动。青石垒砌的桥墩严丝合缝、棱角分明,让后人不得不叹服前辈的精湛技艺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唐山走出的“中国铁路之父”

  滦河大铁桥巍然屹立于滦河之上,铁桥上的颗颗铆钉如同老人斑一样,镌刻着岁月雕琢的锈迹。穿越时光,人们很难想象出120年前詹天佑站在桥边,呼吸着冀东大地春天的气息,仰望着自己的第一个杰作正式落成时的心境。当时只是单纯地想用积累学识报效祖国的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竟被后人尊称为“中国铁路之父”。

  自从28岁跟随国外工程师修建关内铁路,5年里,詹天佑从未离开唐山这方热土。走出唐山后,他先后参与、主持修建的关外、新易、京张、粤汉、汉粤川等铁路,成为我国早期铁路的典范,为我国铁路路网的规划,线路的勘探、设计、施工,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其实,詹天佑从事铁路建设历经无数波折。1872年,年仅12岁的詹天佑以自己的聪慧考取了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他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到美国就读,作为120名留学人员之一,与吴仰、唐绍仪等出洋预习班的同学们,亲眼目睹了北美西欧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对机器、火车、轮船及电讯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赞叹不已。有的同学由此对中国的前途而产生悲观情绪,但詹天佑却怀着坚定的信念说:“今后,中国也要有火车、轮船。”

  詹天佑于1877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并专攻铁路工程,在这批留学生中,最终只有两人取得了毕业证书,其中就包括詹天佑。

  回国后,詹天佑满腔热忱地积极投身修筑铁路事业。然而,当时的中国,封建顽固派极力反对修造铁路,英雄苦无用武之地。詹天佑被迫改学驾驶海船,入福州船政局马尾船政学堂学习,学成后派往福建水师旗舰“扬武”号当了一名炮手,后又担任“扬威”号驾驶官。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第二年,讨伐中国计划蓄谋已久的法国舰队陆续进入闽江,蠢蠢欲动。可是主管福建水师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如璋却不闻不问,甚至下令“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这时,已担任“扬威”号驾驶官的詹天佑便私下对“扬武”号管带(舰长)张成说:“法国兵船来了很多,居心叵测。虽然我们接到命令,不准先行开炮,但我们决不能不预先防备。”由于詹天佑的告诫,“扬武”号十分警惕,做好了战斗准备。当法国舰队发起突然袭击时,詹天佑冒着猛烈的炮火,沉着机智地指挥“扬威”号左来右往;避开敌方炮火,抓住战机用尾炮击中法国指挥舰“伏尔他”号,使法国海军远征司令孤拔险些丧命。

  对于这场海战,上海英商创办的《字林西报》在报道中也不得不惊异地赞叹:“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国人会这样勇敢力战。‘扬威’号兵舰上的五个学生,以詹天佑的表现最为勇敢。他临大敌而毫无惧色,并且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还能镇定如常,鼓足勇气,在水中救起多人……”

  马尾海战的烟云渐渐散去,詹天佑被调入广东博学馆黄埔水师学堂任教习。整整7年,他完全脱离了梦寐以求的铁路工程,每天与水和舰船打交道,但他并未就此气馁,始终坚持追逐自己的梦想。

  虽然人生之路总有磕磕绊绊,但詹天佑无论是在福州船政局学轮船驾驶,还是在广东博学馆任教,他都是认认真真地学、踏踏实实地做。即使后来身居高位,也坚持“视公事如家事,以己心谅人心”的原则,“不因权利而操同室之戈,不以小忿而萌倾轧之念”。在铁路建设实践中,他归纳出的欲求国家富强、必须发展工业,欲求交通事业之畅达、必先统一章程,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成立工程学会、培育工学人才等创业思想,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修筑京张铁路为国争光

  伴随着阵阵“咣当”声,从北京北站出发的列车停在了青龙桥车站。打开车窗,一座铜像豁然映入眼帘——冬日的阳光撒落其身,深邃的眼神眺望着远方,这就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铜像。

  当年,清政府着手筹建360华里长的京张铁路(北京—张家口)时,工程之艰难曾一度让外国工程师都视为畏途,但詹天佑咬紧牙关,用双脚来来回回不知丈量了多少次,他与同事在崇山峻岭间,开辟了这条在世界铁路史上堪称奇迹的铁路。

  张家口为北京通往内蒙古的要冲,京张铁路有显而易见的军事、经济和政治价值。修路消息传出,在华势力最大的英国志在必得,视长城以北为其势力范围的沙俄也不相让,双方争持不下,最后达成协议:如果清廷不借外债、不用洋匠、全由中国人独立修筑,双方可都不伸手。在英、俄看来,落后的中国完全无此能力,他们等待着中国人陷入僵局时向他们求救。

  1906年5月3日,詹天佑写信给在美国读书时的“家长”诺索布夫人:我现为七个孩子的父亲——三女四男!我现任“京张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师”,本路长约125英里,将凿隧道三处,其中最长的为四分之三英里。本路为第一条全部由中国工程师负责兴建之铁路,企望吾人能顺利完成!

  工作开始时,詹天佑勘测了三条路线。第二条绕道过远不可取。第三条就是今天的丰沙线,因从北京城南向西修筑,经过大量坟地,阻碍太多。由于拨款有限,时间紧迫,詹天佑决定采用第一条路线,即从西直门经沙河、经南口、居庸关、八达岭、怀来、鸡鸣驿、宣化到张家口,全长360华里。全线的难关在关沟,这一带迭峦重嶂,悬崖峭壁,工程之难在当时为全国所没有,世界所罕见;坡度极大,南口和八达岭的高度相差近60米。

  1906年10月24日,詹天佑在给诺索布夫人的信中说:诚然,我很幸运被任命现在的工作。中国已渐觉醒,而且急需铁路,现在全国各地,都征求中国工程师。中国要用自己的资金,来建筑中国自己的铁路。好像我成为中国最佳的工程师,因此全体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密切注视着我的工作。如果我失败,不仅是我个人的不幸,也为全体中国工程师和所有中国人的不幸,因为中国工程师们将来不会再被人们信赖!在我受命此工作前,记事出任之后,许多外国人公开宣称中国工程师绝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因为要开山凿石,并且修建极长的隧道!但我全力以赴,至今已修成一段。

  1906年9月30日第一段工程全部通车,第二段工程同时开始。难关就在这里。首先必须打通居庸关、五桂头、石佛寺、八达岭4条隧道,最长的八达岭隧道1092米。这不仅要有精确的计算和正确的指挥,还要有新式的开山机、通风机和抽水机。前者对詹天佑都不成问题,而后者当时全中国都没有,只有靠工人的双手。

  这一段故事是人们所熟知的:詹天佑采用南北两头同时向隧道中间点凿进。但隧道实在太长,后加上在中部开凿两个直井,分别可以向相反方向进行开凿,如此就有六个工作面同时进行。他运用“折反线”原理,修筑“之”字形路线降低爬坡度,并利用两头拉车交叉行进。在铁路兴建之初,有车厢出轨事件。詹天佑想到一个办法:将美国人詹尼发明的自动挂钩加在每节车厢,使之结合成一个牢固整体,确保爬坡时的安全。

  1906年12月11日,在工程最紧张的日子里,詹天佑给诺索布的儿子、他少年时的朋友威利的信中写道:目前,中国正处于极不安定的情形下,她正在进行代价很高的试验,也力求革新。但是将来怎样,是无人可以预卜。我现在这条铁路,要求我只许用中国人来修筑。如果我有权,就乐于介绍给你一个工作,可惜,我现在奉命不得雇用外国员工。

  在京城近旁修筑铁路,詹天佑常要付出意想不到的“代价”。铁路要经过一个前任道员家的坟地,他是皇室的亲戚,在朝野均有势力。此人率众闹事,阻止工程,私下又许以重贿,要求改道。可是北面、南面、西面都是权贵的墓地,要大改道不知要造成多大的浪费。詹天佑忍辱负重,花费许多时间跟权贵周旋,终于让铁路从墓墙外通过。但为保持“风水”,答应另修一条河,派官员拈香设祭,路成后,再立碑纪念。工程人员忿忿不平,但詹天佑表示,只要铁路能修过去,其他小事都可容忍。

  京张铁路第三段工程的难度仅次于关沟。首先遇到的是怀来大桥,这是京张路上最长的一座桥,它由7根30.48米长的钢梁架设而成。由于詹天佑的正确指挥,大桥顺利建成。京张铁路原计划6年完成,在詹天佑的努力下,提前两年于1909年8月11日全线通车。工程款不及西方承包商开列的五分之一,不但没有超支,还节余白银28万两。

  詹天佑留给后人的照片,似乎自小到大都不苟言笑。他是个严谨的工程师,务实、精细。但是偶然间,也会流露出留学生涯带给他的情趣。在通车典礼上,有人问詹天佑,在整个京张铁路工程中,感到最困难的是哪一段?詹天佑答:“是今天我的致辞。”

  民国成立后,詹天佑于1913年获政府委任为交通部技监。1914年获颁授二等宝光嘉禾章。1916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1919年,第一次欧战结束,詹天佑不顾身患腹疾,代表中国政府冒着严寒出席远东铁路国际会议,与企图霸占我国北满中东铁路的日方代表论战,取得了我国保护中东铁路的权利。

  当年4月,詹天佑因病回湖北省汉口,途中他抱病登上长城,浩叹:“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初建路网的梦想破灭令我抱恨终天,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

  1919年4月24日下午3时30分,詹天佑终因劳瘁成疾,逝世于汉口,享年仅仅58岁。

  如今,每当行进在京张铁路线上、经过北京青龙桥东沟大大的“人”字形轨道时,途经此地的中国人都会心生慨叹:詹天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证明了中国人的不屈不挠、勇敢前行精神;而他锲而不舍在铁路战线上与列强斗争不息的事迹,和他身上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与科学精神高度融合的品质,将和后人为他树立的铜像一起,永远给我们无限启示。

  唐山交大的特殊“校友”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十分注重人才培养,记者在查阅历史资料中发现,他作为唐山交大的特殊“校友”,还曾为唐山交大作出过重要贡献。

  1896年,北洋大臣王文韶抵达山海关,历时数月成立北洋铁路学堂(唐山交大),这是中国第一所铁路学堂。在铁路建设中深感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匮乏的詹天佑,闻听学堂成立后,亲自参与培养学堂的中国第一批工程师,并主动带领学生实习,后又亲自任唐山交大校友会理事,领导校友会工作。严格的教学要求和詹天佑先生的亲自培育,使中国培养出了最早的优秀工程师,也使北洋铁路学堂声誉卓著。

  在唐山交大校友名册中并未出现詹天佑的名字,但一百多年来,学校一直尊称其为校友,这,源于一段难忘的历史。在西南交通大学的史志专著中有这样的记载,“1919年2月9日唐山交大在北京成立校友会,一致选举詹天佑为理事。”由于其曾长期带领毕业生实习,所以也将其归为校友之列。

  在担任校友会理事的3个月后,同年4月24日,58岁的詹天佑走完了辉煌的人生。噩耗传来,祖国山河为之动容,他在去世前还不忘口授《遗呈》,就中华工程师学会、管理俄事一役代表之职与汉粤川路事等,提出自己的最后建议。这份《遗呈》为他可歌可泣的人生篇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972年,唐山交通大学整体搬迁到四川,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现今,位于巴山蜀水之间的西南交通大学为纪念詹天佑,在九里校区、犀浦校区、峨眉校区三个校区都建有众多宏伟的眷诚斋和天佑斋。最早的眷诚斋是1931年在唐山建成的三层楼学生宿舍。《西南交通大学大事记》称:8月1日“由詹天佑家属捐款新盖之学生宿舍大楼落成,为了纪念中国第一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以他的号命名为眷诚斋”。

  为追溯詹天佑捐建校舍的历史,记者在1934年毕业的校友李温平著述的《忆念杜镇远》一书中看到:“詹公并非唐山交大出身,却在民国初年捐资10万,在交大建眷诚斋楼一座,供后继青年使用”。1900年第一届毕业校友邱鼎汾的书面材料中提到“詹天佑捐资修建眷诚斋”。1933年毕业校友李汶生前谈到“眷诚斋系詹公家属捐款修建,建成后我们班级是第一班住进去的”。

  唐山交大在迁建峨眉前,土木系历届学生都把京张铁路的关沟段作为实习基地,到八达岭、青龙桥去参观詹公的工程成就,瞻仰詹公铜像,缅怀詹公的丰功伟业,学习一代先贤爱国爱路的高贵品质。

  为了缅怀詹天佑对中国铁路建设的丰功伟绩,继承他发奋图强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奖励为中国铁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在1993年设立了詹天佑铁道科技发展基金和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

  时至今日,在广州、武汉、北京的詹天佑纪念馆内,那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一件件弥足珍贵的文物,都一一见证着詹天佑那短暂而精彩的人生轨迹,展示了他为祖国的铁路事业不懈奋斗的奉献精神。

  今天,中国铁路已达10万公里,密如蛛网般在华夏大地纵横交织。坐在宽敞明亮车厢内的乘客,也许无法想象,一百多年前,以詹天佑为代表的铁路建设者,曾经为了这两条铁轨的伸展,付出了多少难以想象的艰辛与努力。正是这些前赴后继的先驱者,铸就起了祖国坚实的钢铁脊梁,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基石。(本版图片由广州詹天佑故居纪念馆提供)

网站备案:冀ICP备18033322号-4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友情连接 | 留言反馈 | 人才招募 | 网站地图 | 唐山热门关键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04-2026 www.china031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山信息网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技术:唐山网站建设 冀公网安备13024002000481号
Published at 2025/11/23 23:04:42, Powered By WRMPS v6.5.0(A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