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送红包,本来是图个吉利、皆大欢喜的事儿,但记者采访发现,很多送礼人表示,拎着大包小包去领导家,不但会被拒之门外,还会被埋怨不懂事,而给领导干部的孩子发红包,就成了新的送礼突破口。这个春节,如何给领导孩子送红包成了不少人心里的一个“疙瘩”(据2月5日新华网)。
把年俗礼节当成挡箭牌,挂着压岁钱的羊头,卖的却是行贿的狗肉。这种自以为不显山不露水的拉拢腐蚀,看似“聪明”,其实是一种幼稚。
说其“聪明”,是因为这些人极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曲线智慧,在各项“规定”、“禁令”接通高压电后,他们动起脑筋,用压岁钱变相行贿,企图逃过政策和法律的追究。殊不知,这种“聪明”是以身试法的危险动作,也是掩耳盗铃的自我安慰。所以说,压岁钱行贿是“聪明”中的幼稚。一些人热衷于给领导干部的孩子送压岁钱,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谋取私利。而一些官员则在糖衣炮弹面前动摇了立场,成为送钱者的俘虏,并且逐渐从量变到质变,陷入犯罪的泥潭,这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给领导的孩子发红包,虽然不属于禁令之列,却是实实在在的行贿,是腐败。变了味儿的压岁钱一收,便悄然打开了贪欲之门,小孔会渐成大洞。因此,对压岁钱之类的贿赂,要保持高度警觉,防微杜渐,严防行贿者乘虚而入。
压岁钱是“腐败变种”,禁令一时难以覆盖,这就需要通过严密的监督来弥补漏洞。诚然,行贿一旦穿上压岁钱的马甲,存在一定隐蔽性,所以纪检部门要见微知著,明察秋毫。相信在火眼金睛的监督下,一旦有人用压岁钱变相行贿,不用等到秋后算账,恐怕正月十五还没过,就上了中纪委的曝光台了。
当然,除了加强监督外,禁令也需要“打补丁”,适应更新的腐败病毒,进行廉政防火墙的升级。比如将“严禁给领导干部子女送压岁钱”写进“禁令”,或者设置“红包”上限,超出界限的以“行贿”论处等等,从而发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制约作用。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锡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这是清代诗人描绘儿童得到压岁钱时的喜悦心情。如今,有的压岁钱已然变味,而要想返璞归真,就必须通过教育、监督、制度完善,去除压岁钱的铜臭味,让年俗礼节和官场风气回归原生态。
(马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