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财政预算报告像看天书一样”,“我在报告里面找不到你说的话,这个应该写出来”……昨天的代表审议预算报告,不少火药味,代表们很较真,以至于财政厅副厅长叶梅芬两度欲离场,都被穷追不舍的代表留住追问。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要的,就是这股较真劲。(1月19日《新民网》)
代表“挑刺”本是分内职责,不足为奇,但这次成为热点新闻,是因为“挑”得太狠、“挑”得太深、“挑”得太辣,以至于出现财政厅副厅长想要“逃跑”的尴尬。这不得不说人大代表为民代言的责任和能力显著提高,更提醒相关部门亟需适应“升级版”的“挑刺”。
其实,不管是财政预算也好,政府报告也罢,如果里面没有“刺”,自然不怕别人“挑”,之所以出现财政厅副厅长两度欲离场的情况,就是因为里面的“刺”太多,比如:“我在报告里面找不到你说的话”、“数据天书”等等,这些问题都没有逃过代表的“火眼晶晶”,而经过真枪实弹的“挑刺”之后,这份财政预算会更加完善,合乎民心。
“挑刺”越深入,问题暴漏就越明显;“挑刺”越认真,改进工作就越给力;“挑刺”越激烈,民主政治就越生动。以往地方“两会”上,总有一些代表委员习惯于当“好好先生”,以致于该挑的“刺”没有挑出来。如今,我们欣喜的看到“挑刺儿”的代表委员越来越多了,激辩、争论、质询乃至“炮轰”,频繁在两会呈现,这无疑是一种明显的进步。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为什么在生活当中“逆耳”之言越来越少?并不是工作做得太完美,达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而是还缺少一种鼓励“挑刺”的良好氛围。不可否认,在中国式的人文生态里,往往不敢奢求“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讲真话有时甚至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但代表委员只有敢于“挑刺”,提出“忠言”,才能更好的建言献策,履职尽责。
“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俄罗斯索尔仁尼琴的这句话人们耳熟能详。可以说,大到国家小到部门,都需要“逆耳”之言,都需要“挑刺”之举。作为人民的代言人,既要有“挑刺儿”的慧眼,又要有“挑刺儿”的胆识。如果不愿听逆耳之言,关上“挑刺”的大门,只能是讳疾忌医,后患无穷。
“挑刺”是一种监督,是一种“和而不同”的话语表达,更是中国民主建设进程中一个可喜的音符。代表委员的“挑刺”直指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不少还涉及到了改革发展中深层次的矛盾,所以显得弥足珍贵。我们相信随着“挑刺”越来越多,预算报告里的纰漏会越来越少,最终达到“无刺可挑”的理想状态。(剑雪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