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总有一种感动能够拨动人们心灵深处的情弦。2月10日晚8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录制现场,耄耋老人刘盛兰走入人们的视线。尽管因为身体原因,老人未能站上颁奖台,但却不妨碍他领受来自人们内心深处的赞美与敬意。无论是观众、受访者,还是主持人,都被那种无声的精神力量感动着,热泪盈眶。
他家徒四壁,却拾荒助学;他鳏寡孤独,却广施善念;他是村里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却年复18载捐献15万元资助了百余名学子。而这期间,他几乎没吃过一顿肉,没添过一件衣,“吝啬”得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但这位可敬的老人却坚决而执著,“我有一碗饭,别的没有,我也给他半碗。”没有更多的言语,老人独以无声的行动有力诠释着一个伟大民族对“爱”、对“高贵”的深刻理解。
高贵,与什么有关?职位还是财富?都不是。这位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20年如一日的行动告诉人们:高贵,只在于心灵。正如给老人的颁奖词所言,“风烛残年,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从老人的举动中,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他的朴实与他的慈善情怀。“自己困难的时候,就希望有人能帮帮忙,所以看到别人有困难就想尽力帮帮他们。”在他眼里,人和人之间的状态应该是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和睦友好的,自己帮助他人并非什么了不得的大事,而是一种自觉自然的行为。因此,得知自己获奖以后,刘盛兰的第一反应就是惊讶,“这点小事还惊动国家了?”老人的这句话,令人莞尔,也让人心疼。
一位受助者在接受采访时流下了眼泪,“我接过那两百块钱,他那小手绢里就剩了两个一块的、一个五块的,再什么也没有。”一位耄耋老人,不给自己存些养老钱,却执著于拾荒助学;本身是需要救助的对象,却倾其所有播撒爱心。刘盛兰的选择,出人意料,温暖人心。孟子有云:“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刘盛兰就是这样一位崇仁厚德的君子,他的举动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刘盛兰的善举引发如此大的共鸣,既是因为崇高道德具有的巨大感召力,也是因为公众内心对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强烈期盼。这,就是“大爱”力量之所在。
(天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