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春晚小品《扶不扶》 ,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表演者生动形象的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的搬上了舞台,小品展示的是当今社会存在一种让人心凉的社会现象,小品结尾的一语点睛之笔——“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
这句话体现了当今社会道德下滑的危险性,也体现出了需要解决的紧迫性,回望2013年以前的案例,比比皆是,让人不禁胆战心惊,心彻底地凉了——路人到了不敢扶,怕被讹,纷纷选择退避三舍,有多远躲多远。不禁让人有“世风”,必经长久涵养; “人心”,必有长期的教化的感慨!
本人觉得扶与不扶由原来的道德层面应该进入立法程序,让人们更加清晰地看到,社会生态的改变有赖于社会建制的完善,主流价值的光大则立足于法治建设的水平。
中共中央近日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里,明确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不但要在具体政策措施中“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而且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实践中。还特别强调,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这一阐述,其实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性所在——不仅关乎意识形态,也关乎制度建设,不仅有“务虚”的性质,更是一项“务实”的工程。
观察一个地方的市场,如果大店不欺客、小贩不偷秤,其背后必有着严格、成熟的市场经济规范;观察一个城市的公交站,如果从无抢上抢下、一贯秩序井然,其背后必有着成功的公共治理,以及在这种治理中形成的群己规则。有法治昭彰的社会建制,才有遵纪守法的社会风气;有风清气正的吏治,才有崇德尚礼的民俗。哪怕是零星的文明、点滴的修养,其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滋养,都依托于整个社会制度建设与治理水平。
“扶与不扶”的纠结,在短时间内还不会完全消失。然而,积善如登,如果能够积极建构起向善的社会支点,在一次次事件中最大程度地释放善的温度,必能以人性取代冷漠,以理性替代焦虑,培育健康向上的心态,从“摔倒”的低地上站起来。(金山斋主、方雪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