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廉监督:需防考场变“秀场”
“富源是产煤大县,煤老板比较多,作为县长,你如何处理与他们的关系?”“市住建局审批权限比较多,你怎样确保不发生贪污腐败问题?”在云南省曲靖市纪委全会上,市纪委委员向接受公开述廉的几位县(市)区党政一把手抛出尖锐问题,一把手考生均一一作答。2014年伊始,云南开启了“引权入笼”之旅,实行党政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向纪委公开述廉制度(据2月15日《中国青年报》)。
一针见血、尖锐犀利的质询,让述廉官员像经受了一次“政治桑拿”,出了汗,红了脸,排了毒;也像一团热焰,给加强一把手监督,带来了“升温”作用。
众所周知,一把手在权力行使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实现对其有效监督,是党内监督的重中之重。可以说,云南的述廉质询评议以其火辣灼热、锋芒毕露的独特形式和教育人、警示人的独到功能,让一把手接受了一次廉政体检,经历了一次思想洗礼,是加强对一把手监督的有益尝试和创新之举。
与这种真刀真枪的述廉评议相比,有些地方的一把手述廉却成了自导自演。述廉时,由于没有人站出来质疑,这些官员端坐在麦克风前,用冠冕堂皇的言辞为自己涂脂抹粉,这样的述廉大会就像是关门表演、模拟拉练,俨然沦为了“秀场”。
述廉考场沦为“秀场”,首先折射出一把手逃避监督的畸形思想。当前少数领导干部对监督有一种不健康的心态,把上级监督当作过关,把同级监督看成越权,把下级监督视为异类,避之唯恐不及。这就导致了一把手述廉轻描淡写,评议者装聋作哑,沦为纯粹的形式主义。
由此看来,要使述廉监督发挥应有效果,就必须矫正一把手的监督理念,正确认识监督、自觉接受监督、善于运用监督。执政者必须接受监督,这是一条普遍规律,是防止述廉作秀、规范权力运行的基本条件。
除了监督意识的觉醒,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更加重要。云南的“麻辣”述廉质询,直指每个人存在的问题,再由纪委委员投票表决,从而全面衡量领导干部的廉洁指数,可以说抓住了监督的难点,突出了监督的重点,瞄准了监督的热点,是预防腐败机制在深水区摸到的一块“新石头”。这种做法为“引权入笼”开了个好头,属于自律监督的探索,这种权力制约制度的创新,是反腐倡廉最为需要和渴求的。
中国的廉政建设,呼唤监督意识的觉醒,呼唤制度的完善,呼唤把好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如今,各地不断推出电视问政、微博问政、述廉直播等行之有效的监督手段,这些都是一点一滴的制度进步,既然反腐倡廉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就需要我们聚点滴,积跬步,把每一项好举措总结归纳,提炼经验,日臻完善,推而广之,为廉政监督的盾牌不断添加防护层。(马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