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刚过,招聘会一场接着一场,不少应聘者投身新一轮的求职热潮。一些家长显得比孩子更加急切。近日,西安市人才市场上就有一对80多岁的老人拄着拐杖替孙子找工作,老人称孙子能力不错,因为性格内向暂时失业在家。无独有偶,在江苏南京市人才市场,一位已当爸爸的应聘者旁边还有老妈陪着一起找工作。负责人提问时,老妈主动代为回答,后被婉言劝止:“我们反对家长带孩子来,他自己能做好,让孩子自己说,是他找工作。”
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笔者也曾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也曾目睹家长“陪应聘”的怪象。求职本来应该自力更生,可总有一些“中国式家长”不肯放手,陪着应聘,甚至代替应聘。家长们怕孩子走弯路,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指引他们的就业和发展无可厚非。但是把孩子藏在身后,什么都要代替孩子亲力亲为,这种“爱”和“关心”已经超越了限度。实质上是在包办孩子们的青春,甚至会使孩子丧失对“担当”二字的理解。
不管是“陪子应聘”还是“代孙应聘”,这种包管式的教育思维,虽说体现着一片苦心,但实际上结果并不理想,反而会给孩子的求职造成负面影响。从职场角度来看,除去学历、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外,独立能力、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都是考量个人素质的重要标准。如果求职者基本能力欠缺,没有自信,凡事依赖父母长辈,怎能胜任工作呢?连家人对他都不放心,把他当成需要保护的“孩子”,用人单位怎能信任他呢?
家长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导师。而成长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成熟,更是心智上的成熟。因此,“中国式家长”要调整心态,转变观念,敢于给孩子“断奶”,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让孩子自己走自己的路,接受生活锻炼和社会竞争。孩子们也不要一味依赖父母。对于父母长辈的“陪”,该感谢的要感谢,该拒绝的也要拒绝。毕竟,前途漫长,唯有自己走稳了,才能“陪”父母更久更远。(天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