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是一个褒义词,是一种值得肯定、赞扬的精神。然而,有时候“不敢”也不失为一种富有智慧的勇敢。
十九世纪的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曾参加过100多场决斗。有一次,俾斯麦因与科学家维磋言语不和,向他提出决斗。收到邀请的维磋既吃惊又为难,身为科学家的他,并不擅长决斗。
决斗那天,俾斯麦大方地让维磋优先选择决斗武器。令人惊讶的是,维磋拿出两条事先准备好的腊肠,并解释道:“因为我是个科学家,所以选择腊肠作为决斗武器。这腊肠一条十分可口,一条却灌满了致命的细菌。”他接着对俾斯麦说:“来吧,你选择你的‘武器’,我们一起吃吧!”
俾斯麦望着这两条腊肠,愕然半晌,生气地转身离去,有生以来第一次红着脸退出了决斗场。
作为军人,俾斯麦不打无准备之仗,或许他不屑于以腊肠对决,但无论如何,维磋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化险为夷。如果他逞一时之勇上场决斗,无异于蒙着脸面对死亡,倒不如以腊肠对决,或许还有险胜的机会。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中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意思是:一个人无所顾忌,则充满凶险,有所顾忌,则稳妥灵活。事实上,古往今来,成大事者,都是既“勇于敢”又“勇于不敢”的。《论语》中,子路问孔子:“谁比较适合带兵打仗?”孔子答:“我。”子路反问道:“我不是很勇敢吗?”孔子说:“可我不仅勇敢,而且还勇于不敢呀!”孔子的“勇于不敢”,不失为金玉良言。
所谓“不敢”,深层含义就是人心中要有所敬畏,敬畏天理,敬畏法度,不可越线,要自警自省,守住做人本色。和“不敢”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人的“敢”,不该办的事敢办,不该拿的钱敢拿,结果落得身败名裂。这不由让人想起《明史·杂俎》中记载的一件事: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向大臣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最快活?众人各抒己见,都不能令朱元璋满意。这时,一名叫万钢的官员奏道:畏法度的人最快活。朱元璋听后,连声叫好。
勇于“不敢”,与一般的怯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是畏首畏尾、胆小怕事,而是深谋远虑、审时度势,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乔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