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群众开门纳谏——五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题词理所当然是“群众”——既要从群众中来,也要到群众中去;既要为了群众,也要依靠群众。市委书记姜德果在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讲话时强调,要坚持开门搞活动,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确保每个环节、每项工作都让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请群众评判。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牢坚持群众路线这一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自始至终让群众参与贯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使教育实践活动真正成为群众支持、群众检验、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依靠群众,开门纳谏,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在“群众家门口展开”,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党员干部作风怎么样,存在哪些突出问题,群众看得最明白,心里最清楚;问题有没有解决,群众感受最真切。因此,教育实践活动不能搞“闭门修炼、体内循环”,必须“一竿子插到底”,把根扎到群众中去,让群众真正“掏心窝”讲真话,把该提的意见提出来,切实帮助党员干部找准抓住主要问题,深入加以剖析,使之受到深刻的党性党风教育。否则,教育实践活动就容易变成“自说自话、自弹自唱、自娱自乐”,就不能真正发现和解决问题,取得群众满意的效果。
依靠群众,开门纳谏,首先要有诚恳的态度。一些党员干部对群众缺乏感情,和群众谈不到一起、坐不到一块,怕接触群众惹麻烦;还有一些党员干部官僚习气浓厚,高高在上,对百姓吆五喝六。这样的错误认识和不良作风必须彻底摒弃。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好地实现群众利益。换位思考,才能对群众冷暖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才能对百姓悲喜感同身受。唯有党群之间、干群之间亲如一家、情同鱼水,方能同甘共苦、同圆梦想。要充分认识到,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既是正衣冠的镜子,也是一剂治病的良药。在活动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躬下身子、放下架子,以诚心诚意、虚怀若谷的态度和闻过则喜的胸怀,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真心实意地尊重群众、发动群众,引导他们知无不言,从而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
依靠群众,开门纳谏,要畅通群众参与渠道。开门搞活动,有一个方式方法问题。方法不当、渠道不畅,群众就进不了门,或者进了门也不敢讲真心话、提真意见。要以“能够吸引群众参与,方便群众参与”为出发点,畅通群众参与的渠道,使群众愿意参与、能够参与。要创新形式、打造平台,引导和鼓励大家直言不讳、畅所欲言,让干部群众既身子坐在一起,又心声交流在一起。要把“请上来”和“走下去”、“面对面”和“背靠背”、个别听和集体谈等结合起来,既让群众有直接提、当面提的机会,也让群众有间接提、侧面提的渠道。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认真听取群众评价,多数群众不满意的,要及时补课、返工,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依靠群众,开门纳谏,要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听不改,表面虚心诚恳,实则敷衍了事;既不从思想深处查找根源,也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会打击群众的积极性,丧失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找准问题,以钉钉子的精神,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做到不等不靠,立行立改,不断消除作风之弊、思想之垢。只有这样,才能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新作风、新变化、新气象,迅速调动起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为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只要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始终坚持开门搞活动,让群众参与到每一个环节当中,整个教育实践活动就一定能得到广大群众的热情参与和支持,就一定能取得让群众满意的效果,从而把全市人民的力量更好地凝聚起来,不断开创沿海强市、美丽唐山建设新局面。(本报评论员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