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9日晚全国“两会”新闻中心举行的网络访谈中,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刘良一爆料:由于快递业务的便捷,眼下,一些高校学生把积攒的脏衣服寄回家洗,再通过快递寄回来,成了邮政的一种新业务(据3月10日人民网)。
毋庸置疑,现代快递业拉近了空间的距离。儿在千里之外,脱下来的脏衣服可以迅速邮回家里,由妈妈洗好后再邮回来,就像妈妈在身边一样,这是社会的进步。快递企业抓住大学生的这一需求,推出“快递脏衣”服务,无疑是企业经营的一个成功案例。
不过,从教育的角度讲,这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上大学是年轻人独立生活的开始,远离父母使得他们从客观上不得不学会自我管理。他们的父辈,大多数都是在大学期间学会了自立,实现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现在“快递脏衣”的出现,却让大学生失去了一个重要的锻炼机会。
这不能全怪大学生。能考上大学、会去快递衣物的人肯定智商够用、动手能力也不差,最新的电子产品到手就会用的他们,洗几件衣服不会有什么技术上的障碍。大学生自己不洗衣服,根子还是在父母那儿,没有父母的纵容与默许,“快递脏衣”不可能成为一项火爆的业务。
其实成年人自己洗衣服,和小孩子应该自己走路、自己吃饭一样,属于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上大学了还允许孩子把脏衣服寄回家里,这和不教孩子走路、不教孩子吃饭是一个逻辑。
在我们身边,结了婚却因为小两口都不会做家务而闹离婚的情形并不鲜见。不知道因此而离了婚的年轻人恨不恨他们的父母,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曾经包揽了一切家务的父母一定会心存悔意。
“快递脏衣”成为一种新业务,令我们思考:那些连衣服都不洗的孩子,在几年之后、几十年之后,他们的脏衣服寄给谁?在父母不能照顾他们的那一天,他们自己的日子怎么过?社会再进步,也需要人具有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快递脏衣”这样的业务,真的不应该出现。即使出现,也不应该有市场。(刘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