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信息网
唐山
您的位置:唐山信息网 > 唐山新闻资讯 > 唐山
忆老交大的两位张教授
发布时间:2014/3/19 10:28:04 | 人感兴趣

忆老交大的两位张教授

  肖铃老人手中所持的就是当年借给张勃教授的俄华辞典。赵雅静摄

  专稿(肖铃)1949年盛夏,新中国尚未诞生,《冀东日报》由农村迁入城市,到老火车站货场对面一个无人居住的荒芜大院落脚定居、安营扎寨。这个无人居住的大院长满野草,遍地是各种垃圾。大院有三排共十幢二层小楼,每幢楼的门窗都不全,楼上、楼下,各个空屋均是布满灰尘、蛛网和垃圾。十座楼的门牌号是和平南街7号,附近老百姓又称大院叫十座楼。

  离报社南边只有二三十米远的道路旁就是石庄小学,从石庄小学再往前走二三十米,就是闻名中外、有东方康奈尔之称的唐山交通大学。交通大学的师生走出校门要去市里的西山口,或是要去小山看电影、听戏,或去其他娱乐场所,都必须经过报社居住的十座楼。

  从农村进城后,报社编辑部的编采人员增多。我由编辑改任经常下厂采访的工业记者。但有特殊采访任务,如访问来唐的名人、专家、学者,或市委、市政府要召开重要的会议,我也奉命前去参加采访。从担任经常要外出采访的记者起,我这一生不知采访过多少唐山的大大小小工厂、矿山,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所采访的对象,大都记不起来,忘记了。但对采访交通大学的两位张教授的经过、细节、内容,虽过了好几十年,我却记得清清楚楚。两位张教授的音容相貌,在我心中仍记忆犹新,让人感到平易近人,面慈心善。

  建国不久,毛泽东访问苏联,并在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后,世界各国均十分关注这件影响全世界政治变化的大事。我奉命去交大采访教俄语的教授张勃,请他谈谈对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看法和感想。从此之后,我与张勃教授有过多次接触。往来较多,感情较深。

  第一次采访张勃教授时,我尚未学俄语。新中国诞生不满一月,我随唐山一个代表团去大连参观,从大连买回一本《俄华求解、同义、成语、文法四用辞典》,回到唐山后,我开始上唐山中苏友协办的俄文学校,开始学俄语。在一次与张勃教授的交谈中,我说起手中这本俄语辞典,张勃教授兴致很高,很感兴趣,表示要来报社找我,看看这本新买的辞典。一天,张教授真来报社找我,我拿出辞典当即表示,“这本辞典你先拿去看,不用着急还我,使用多长时间都不成问题,愿用多久用多久。”大约过了有两年之后的一天,张教授偕夫人来十座楼,送还这本俄语辞典。一本俄语辞典增进了我与张教授间的友谊。

  时间又过了一两年,唐山市正在开各界人民代表大会,报社抽调好几个记者参加人代会的采访,我是参加人代会采访的记者之一。一天,报社社长孔祥均告诉我:“你在唐山市人代会开会期间去访问交大的人大代表张文奇教授。”老孔当面给我详细介绍了被采访的对象张文奇教授的一些背景资料。张文奇是交大冶金系教授,是有名的冶金专家。他是一位很爱国、爱党的民主进步人士。他是代表无党派民主人士,要在这次人代会上参选唐山市的副市长。唐山市人大闭幕时,张文奇当选上唐山市副市长。

  我最后一次在交大的采访,是在1957年的夏天。随当时的唐山市委书记刘汉生去交大参加教授们帮助党整风的座谈会。

  1958年,《唐山劳动日报》编辑部从十座楼迁至增盛里附近的新华道新址。十座楼的地址移交给了唐山交大,变成交大的职工家属大院。

  时光荏苒,韶华易逝,我与老交大的这些往事,很难从我的心灵中消逝。

网站备案:冀ICP备18033322号-4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友情连接 | 留言反馈 | 人才招募 | 网站地图 | 唐山热门关键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04-2026 www.china031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山信息网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技术:唐山网站建设 冀公网安备13024002000481号
Published at 2025/11/24 9:42:31, Powered By WRMPS v6.5.0(A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