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叫板担当责任
“啃硬骨头”的改革、“涉险滩”的改革、“破藩篱”的改革……改革,需要一种“向问题叫板”的精神。前不久,一位领导在《人民日报》撰文说:“只有向问题叫板,才能让群众叫好。”“向问题叫板”,就是实实在在“破解群众办事难、政策落地难、保障民生难、权益维护难、基层强化难”,它体现在让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把活动成效落实到最基层。
解决突出问题,是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最大亮点,也是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要紧紧扭住反对‘四风’,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这些“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往往出现在基层。有人形容说:基层是“神经末梢”。其实不然,“基层”才是事业的“根”。因此,越是基层,越是牵涉到具体矛盾问题,越是关涉到群众切身利益,桩桩件件都不是小事。只有把“根”的问题解决好,我们的事业之树才会长青。这就要求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更加务实、更接地气,做到“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不小,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不等不靠,立行立改”。这是一种责任担当。
解决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就需要避免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自说自我、自弹自唱现象,要以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作为我们行动和努力的方向,不揣私心地“向问题叫板”,才能让群众感受到为民务实清廉的实际效果,让群众看到党风政风发生实实在在的变化。用“向问题叫板”,用解决问题,换来群众的理解,换来群众的叫好,才会赢得群众信任。我们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目的,不就是解决存在问题、换取群众信任吗?解决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为了群众。
近年来,中央出台了许多“惠民政策”。但是,在一些地方很多好政策始终是“写在纸上”、“挂在嘴上”、“走在路上”,就是落实不到群众的身上。这说明,“惠民政策”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中被迫中断。只有敢于“向这些存在问题叫板”,经过“望闻问切”,准确诊断出“病情”,加大“用药剂量”,才能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向人民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脱离群众,不是上级的“专利”,基层领导,也会脱离群众。表现是:有的党员干部“身在基层、不了解基层,面对群众、不懂得群众,同讲一种方言、没有共同语言”等等。如果这些漠视群众、高高在上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离“最后一公里”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走越远。所以,基层领导也有一个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问题,只有认真倾听群众呼声,不断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真正把感情贴在民心民意上,才能离群众越来越近。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就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只有时刻强化问题意识,打破情面“向问题叫板”,才是认真负责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多亲近群众,多聆听“基层声音”,从而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解决问题的本领。解决问题,就不能回避问题,掩盖矛盾,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矛盾入手,才能赢得群众信任。
自己说好,不算好;群众说好,才是真好。“下决心、动真格、求实效,以改进作风的扎实成效取信于民。”只有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切实转变作风,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向问题叫板”彰显责任,才能换来群众的真心“叫好”。(梁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