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下午,一场特殊的“失物招领会”在河南洛阳市公安局洛龙派出所社区警务大队召开,6名市民从社区民警手中领回了自己丢失的钱包、身份证等物品。其中,一个小姑娘钱包从丢失到领到手仅仅用了两天时间,可谓是“意外惊喜”。之所以能这么快将失物还给失主,全靠社区民警潘丹勇建立的“失物招领长效机制”(据3月16日《大河报》)。
社区民警潘丹勇的“失物招领长效机制”的流程很简单,就是环卫工人在捡到物品以后,交到他的手里,他专门在电脑上建立了一个登记本,详细登记后,想办法联系失主。一年来,经他的手交给失主的物品不计其数,小到钥匙、装饰品、身份证、户口本,大到银行卡、人民币。
但是,他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单薄的。在这个过程中,也还是有很多物品无法找到主人。有的人丢失的物品里有身份证、户口本等等信息类的东西,自然可以“顺藤摸瓜”。可是,有的时候,丢失的物品里并没有这些东西,就很难找到失主。最为关键的还在于,对于这些小的物品,有的人也不见得就愿意捡拾。因为,这些东西并不值钱,他们也无法找到失主,于是很多就会被丢进垃圾车里。
这倒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我们的城市是不是能够建立一个官方版的“失物招领中心”?这个招领中心可以依附于现有的单位,比如汽车站,比如环卫所,比如超市。也可以单独设立,可以在城市的繁华地段设立,在一个城市设立一两个即可。环卫工人捡到的东西,市民捡到的东西,可以送到这样的地方。这样做好处就在于,无论是不是有联系的信息,都可以很方便地交给失主。
设立这样的招领中心之后,要通过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让市民都知道有这么个地方,也都知道固定的地点,还可以在车站、码头、超市等处的电子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相关信息,便于市民到中心认领。对于市民来说,他们可以在路过的时候,交给招领中心,对于环卫、超市、公交车,可以由单位将员工捡到的东西集中送交给招领中心,并对捡到的地点和过程进行记录。而那些失主们,发现自己的东西丢失了之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跑到城市的“失物招领中心”去碰碰运气。
对于政府来说,建立一个这样的招领中心的投资并不会太大。虽然一串钥匙值不了几个钱,虽然一本影集也值不了几个钱。但是,能用政府的举手之劳,拉近与公众的距离,收获的何尝不是一番精彩?(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