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申请三年无果,“带了一些礼物送给村干部,今年才第一次领到低保金”;村里“真正的穷人”拿不到低保,村干部自己倒是吃上了低保……(中新网2014-3-20)
农村低保制度是社会的“稳压阀”,低保金被称为农村困难群众的“救命钱”。但由于一些地方农村低保没有做到阳光操作,这项惠农政策在落实过程中不时会“发霉”,会出现。
“给村干部送些礼物才能领到低保名额”、“低保名额都在村干部手里”,这种怪现象虽不多见,但是它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通常负面的东西会像瘟疫一样迅速传播,且辐射面积颇为庞大,其造成的恶劣后果就显而易见了。本来处理好干群关系就是基层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因为低保问题引起的干群矛盾的激化,我们的基层工作就更是得不偿失了。
造成农村低保“发霉变质”,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低保申请门槛没把严。政府部低保工作制度、低保工作流程的不够完善,低保初审、初评有的时候可能流于形式。二是规范低保评审程序欠规范。有些地方没有切实做到公开“晒穷”,没有真正形成“贫”和“富”的科学评价机制,导致了低保发放和管理中的不规范现象。三是群众难于监督。之所以会出现低“人情保”、“关系保”等问题,关键还在于村干部的“保密”工作做得太好了,群众不知情,试问何来监督?四是对政府对腐败行为监管不够。监管的缺失,极易滋生挪用、截留、贪污低保资金的党员干部,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笔者看来,解决上述“病根”,还需政府部门加大监管力度的加大,群众的积极配合,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切切实实做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黄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