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交大的故事 怀念“眷诚斋”

(李国明)上世纪60年代,我负责维修唐山铁路总机至唐山交通大学的电话线路,每次巡检时都会被校内的一座三层楼房(见附图)所吸引。该楼宽约10米,长约30米,尖脊瓦顶,窗户瘦长且两两紧靠,别具一格,整个建筑显得十分挺拔与俊秀。尤其是门楣之上高悬的“眷诚斋”3个大字,更让我久久难忘。
当时的唐山交通大学已更名为唐山铁道学院,成为专门培养铁道工务、机务及电务、电机等铁道建设人才的高校。每天我看着进出交大校园的师生们,或儒雅沉静,或朝气勃发,总有一种亲切的感觉。我的高中母校是唐山一中,毗邻老交大,那时这一带几乎可以说是唐山的文教中心。毕业后我应征入伍,与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失之交臂。复员后我分到铁路工作,没想到又能和老交大近距离接触了。也许是那时还年轻,并未过多关注老交大的历史。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对中国铁路史研究产生了至今都无法割舍的深情,觉得这是作为一名唐山人、唐山的铁路人责无旁贷的工作。上世纪80年末、90年初,天津铁路分局邀请我参与编写《天津铁路分局志》,我有机会查阅大量的史料,也由此深入了解了“眷诚斋”的来历和它背后的往事。
《西南交通大学(唐山交通大学)校史大事记》记载:“1931年暑假期间,由詹天佑家属捐款新盖之学生宿舍大楼落成,为纪念中国第一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以他的号(眷诚)命名为‘眷诚斋’”。从而,“眷诚斋”不仅成为唐山极为少有的以历史人物命名的校园楼舍,而且也是全国最早以詹天佑先生的名字冠名的一座建筑。
詹天佑先生并非就读过唐山交通大学,也未曾在该校担任过职务。“眷诚斋”为何坐落于唐山呢?人们也许从《詹天佑年表》内的几行文字里领悟出其中的缘由。
“1888年,公由留美同学开平矿务局邝孙谋介绍,到天津中国铁路公司任帮工程司。
1889年至1890年,修建唐山至古冶铁路。
1891年至1892年,自古冶向山海关修建铁路。
1893年至1894年,修建滦河铁桥,用压气沉箱法修建滦河铁桥桥墩基础……解决了外国工程司未能解决之桥墩施工困难问题,引起中外注意。”
原来,詹公的铁路生涯是从1888年起步的,而早年的足迹几乎全都留在了唐山一带的大地上,并因修造滦河铁路大桥中所表现出的超凡智慧与卓越才干,被选入了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这些工程实践无疑为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为他1905年至1909年设计和修建举世闻名的京张铁路奠定了基础。
“眷诚斋”的历史人文内涵还远不只此。“眷诚斋”建成后,校方一直将它作为毕业班学生的宿舍,以此激励学子们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事业而攻读和奋斗。《唐山交大学生运动》一书里记述着许多动人的往事。唐山解放前夕的1947年至1948年期间,“眷诚斋”是本校中共地下党支部的活动地点之一,也是一处秘密的中转站,曾多次接应来自北平、天津、南京、上海等地因身份暴露的学生运动领袖,然后再护送他们通过吉祥桥、东缸窑等封锁线上的据点关卡,转至冀东解放区,为迎接唐山解放储备了很多干部人才。还有,1948年4月9日黄昏,国民党军警突然包围了学校,企图抓走进步学生。全校师生闻讯后,立即集合于“眷诚斋”内外,并在楼前广场举行了长时间的游行抗议,最终迫使军警撤退,从而取得了这次护卫校园的胜利。
可歌的历史背景,可颂的战斗故事,令“眷诚斋”早已成为唐山交通大学的一张名片。1972年,唐山交大迁址四川峨眉,更名西南交通大学。原校内的“眷诚斋”和其它风格独特的教学楼一起,在1976年的大地震中损毁消失了。
百年名校,桃李满天下。近些年来,凡老校友重返母校故地,无不想去看一看“眷诚斋”遗址,借以抒发怀念之情。
而我,一名当年维修过唐山交通大学电话线路的铁路退休职工,同样深深地怀念“眷诚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