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江夏区政府2011年“十件实事”之一,投资上千万元的江夏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自去年4月28日诞生起,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广受赞誉。如今,有市民反映:江夏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已“名存实亡”,陷入瘫痪境地。不到一年的时间,为何遭遇冷热两重天呢?(新浪资讯)
现下很多地区的自行车服务站点存在设施被损害的很严重,可租用的自行车寥寥无几,站点无人看守布满灰尘,居民无处可租自行车纷纷退卡,利国利民的千万公益服务为何这般?
其主要原因是作为公共自行车的管理和实施方商家,对项目开始只是带着逐利的动机,当对于这个项目的盈利模式,不抱希望时,就不想再搞下去,并企图依赖政府回购接管公共自行车服务。其次就是政府,签订的项目合约时已经承诺范围内的路灯杆广告牌设置和广告发布权配置给乙方,后期出尔反尔,改变政策,不许商家在主街道设置广告牌。
笔者认为,一、商家当自重,不可始乱终弃。商家承接公益服务项目不可以逐利为目的,既竞标承接就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不管是政府项目还是私营经济都是有赚有赔,岂能在签约后耍赖搁置?在政府给予大量补贴和优惠政策下,企业要保证项目落实,为公益事业奉献力量。在运营中遇到问题,应积极解决,保证给市民带来实实在在好处,而不是急于抽手,耍赖搁置。二、政府有诚信,承诺要兑现。政府在鼓励民力资本做公益的同时,创新思维,科学合作,对项目要负责到底,不能只管生不管养。在运营遇到问题时应该与商家协调联系,监督运营,而不能相互扯皮,放任项目停止运营。
(西西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