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陋习 崇尚文明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郭倩) 又快至一年清明时。每逢清明节,我市城乡群众都会以各种方式祭奠祖先、悼念烈士、缅怀故人。对于我们这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特殊感恩情怀的城市来说,该用何种方式祭扫?既能表达对先人的追思和敬慕,又能激励后人修身牞同时还能赋予传统节日新内涵,注入新元素,这是一个新课题。
过去在祭扫方式上,我市大多是沿袭传统的“烧纸”习俗。清明节前后,城乡随处可见“风吹旷野纸钱飞”的景象,尤其城市路口更是烟雾缭绕,灰迹斑斑。且不说污染环境,就每年由此而引发的火灾也不鲜见。在社会文明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该怎样将这一传统习俗以更文明的方式进行传承,让不文明陋习在文明的路上越走越远?
依我看,一杯薄酒,几枝鲜花,同样可以寄托哀思;网上为亡故的亲人上一炷香,送一束洁白的百合,同样可以倾诉心曲;撰写一篇追忆文章,开一次家庭追思会,同样可以营造缅怀氛围;举家聚会,踏青春游,春日消费,同样可以领略生命的真谛。除此之外,还可以公祭、种树、海葬……这都不失是一种更为文明、和谐、环保、安全的祭扫方式。
但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祭扫都是为了缅怀已逝的生命,在追思逝者的同时,我们更不能忘记生者。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厚养薄葬”的优良传统。所谓“厚养”,就是亲人在世时多孝敬,多关心,多给一些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使亲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所谓“薄葬”,就是丧葬、祭祀时尽量从俭,不搞铺张浪费。“厚养薄葬”这正是清明节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道德根基,同时也表达了人们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尽孝的感情。由此想来,我市开展的“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不正是体现“爱心之城”重视孝道、重视感恩的道德情怀吗?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尽量减少“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才能建立更为和谐的社会关系,形成对社会、国家、民族的感恩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古人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今天,我们对先烈先贤祭奠,不仅要传承其精华,还要在传承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有生命力的元素,以更文明、更环保、更低碳、更和谐、更安全的方式来追怀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