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期间给故去的亲人烧纸钱是不少地方的传统习俗,每年清明前一周,就陆续有市民到户外烧纸,烧纸的人多选择在路口的人行道或绿化带附近,直至清明过后仍有市民外出烧纸祭祀。
慎终追远,不忘先人,是国人的优良传统,然而优良传统却不能回避其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每逢清明时节,人们外出扫墓时间集中,往往造成交通拥堵;焚烧纸钱等,导致纸钱乱飞,灰烬遍地,甚至引发火灾;近来,雾霾频现,虽是天灾,但“满街尘灰烟火色”更让人有种厌恶呼吸的感觉。
更有甚者,毫无节操地利用祭祀者对亡者的尊重和敬仰,仿造一些纸制的现实生活中的时尚用品,并贴上祭奠亲情的标签,大肆鼓吹其效果,最终让祭祀者稀里糊涂地为这种无中生有的“奢侈”埋单。
在如此多的问题面前,文明祭奠显然不仅是一个时尚的话题,更是一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作为市民我们应该有所作为。
令人欣喜的是,近几年我们看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清明时节,一部分人不再摩肩接踵地去墓地凭吊,而是通过互联网,献一束鲜花,送一段旋律,点一支蜡烛,记下自己的感怀;一些社区网站在清明节前开通了“网上祭奠”的网页,为逝者建立网上纪念馆,社区居民不用出门,只需轻击鼠标就能进行祭奠,寄托哀思。
不可否认,文明祭奠在有公信力媒体的助推下已初见成效,但有些人仍对网络祭奠的真诚性心存疑虑。我们应该看到,网络祭奠不仅保留了传统祭奠的一些外在形式,更发展了祭奠亲人的内涵,用互联网方式记载先人的生命历程与精神信息,其诚意不仅毋庸置疑,而且更体现出祭奠的本质——追思先人、教育后人。
心祭胜于形祭,只要你爱已亡人,思念已亡人,追忆已亡人,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祭奠。无论鞠躬、献花还是栽树,网上祭祀都不逊于烧纸,亡人在祭祀者心里,怀念也在祭祀者心里。
通过文明祭奠,可以追思亲人的功德、才华和业绩,继承亲人未尽的遗愿,教育和鼓舞下一代继往开来。但愿这个祭奠时节,不再目睹城市烟火缭绕,不再呼吸漫天飞舞并夹杂着纸屑的PM2.5。(田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