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江老人的路
(通讯员张威)古冶区北部有一座海拔200多米的白云山,山上绿色植被多,空气清新。每天清晨,登山锻炼的人络绎不绝。一位花甲老人和一条弯弯曲曲的上山路的故事,也由此在人们中间传诵着。
今年65岁赵金江家住古冶区赵各庄东北四社区,身体康健、喜欢运动的他从退休后一直没闲着,除了只身到各地骑行,其余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开辟通往白云山山顶的那条山路上。
刚退休时,赵金江经常到白云山一带锻炼。山上有几条登山者踩踏出来的土路,很多地方都是石块、荆棘遍地,坡滑路陡,给登山的人带来很多不便。于是,赵金江决定边锻炼边为人们修一条顺畅的登山小路。
2008年春天,老赵的修路计划就启动了。每天早晨天还没亮,他就带上铁锹和镐头出发了。他边走边观察,发现沟坎或是陡坡的地方就停下来,用镐头将土刨开,然后“就地取材”,用石块和土做出一级一级的台阶,并用铁锹拍平。就这样,无论是晴天还是刮风下雪,老赵都坚守在修路“工地”上。他一寸一寸地凿石,一锹一锹地铲土,山路也在一米一米地延长。
去年一个冬日,老赵发现规划的山路被一堆巨石挡住了。老赵想,人们每天登山都得从大山石上翻越过去,很不安全,可凭着自己的铁锹、镐头又挪不动石头。他反复查看地形,决定从巨石堆旁边另外开辟一条小路。从此,老赵比平时来得更早了,每天清晨三四点钟就到了修路工地,借着月光用铁锹将碎石砟垫在低洼的地方,再用脚一点点踏实,寒风凛冽,他却挥汗如雨。在陡峭的山坡上,这个小拐弯儿虽然不算长,但老赵连挖带垫整整修了十几天。除了顺山体挖了很多台阶,他还在容易滑坡的地方挡上石块,用红绿彩带在石堆上立了安全标志,提醒登山的人注意安全。
修路辛苦,护路更难。每到夏天,山路两边杂草疯长,辛苦开凿出来的小路被杂草吞没了。草上的露水经常打湿人们的衣裤,有时荆棘还会划伤路人的腿。老赵又把镐头换成镰刀,开始割草。
三伏天闷热得像蒸笼,汗水顺着他黝黑的脸往下流,浑身被蚊虫叮咬得都是疙瘩,手和胳膊也被杂草刮得都是口子。有一次割草时,左手不小心被镰刀划了一道长口子,鲜血直流。如果去医院怎么也得缝个三四针,可老赵只贴了一贴创可贴,第二天清晨照常上山割草。朋友劝他说:“一个人上山多累、多危险啊,图个啥?”老赵笑笑:“我就想为大伙儿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这样我的生活也充实啊!”有时夜里闷热得睡不着觉,老赵半夜2点多起来就上山割草。几公里的山间小路,他一干就是个把月。
如今,一条长10余里的山间小路蜿蜒萦绕在山梁上,山顶上还有一片“空中花园”,那是赵金江老人从家里一桶一桶提水,精心培育出来的小“景点”。“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都爱登顶,山顶的野花、芍药都开了,特别漂亮,这都是赵金江老人用汗水换来的啊!”登山观景的人都心存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