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妃甸工业区党工委副书记王雪增
中国经济网唐山4月2日讯(王凤臣)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进入攻坚期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国家层面的快速推进,河北又迎来新一轮而且是最大的发展机遇。作为国家战略重点区域的曹妃甸,如何把握重大机遇,筑好平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打造重要的产业承接地?怎样实现项目特别是重大支撑性项目的突破,加速综合贸易大港的形成和临港产业集群的壮大?这些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中国经济网也就此对曹妃甸工业区党工委副书记王雪增进行了专访。
中国经济网: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化解过剩产能等大环境下的战略布局和产业调整,曹妃甸能否争取到更多的政策红利,打造成产业转移的主阵地?今年有怎样的发展构想?
王雪增:早在201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唐山曹妃甸时,就提出要把唐山曹妃甸建成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窗口、环渤海新型工业化基地、首都经济圈重要支点三大目标定位。
历届省、市领导对曹妃甸发展也都高度重视。按照习总书记三大目标定位的要求,在省、市专门召开的推进会上,明确提出产业优先向沿海转移、项目优先向沿海布局、淘汰落后产能腾出的发展空间和环境空间优先满足曹妃甸重大项目需求等要求,给予了曹妃甸“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
作为国家重点发展区域的曹妃甸,也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产业转移支撑区。曹妃甸紧依京津,区位优越,深水大港的开发规模和吞吐量已居全国十大港口之列,正加快打造世界级综合贸易大港,充裕的土地资源能承接大量的超大体量的企业,是央企等大型企业理想的落脚地,与京津连接的交通体系也日益发达,北方海陆交通枢纽地位已显现,在京津冀区域我们有最强的综合性竞争优势。此外曹妃甸工业区还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验区、河北省首个综合保税区等“金字招牌”,是重要的产业聚集载体,化工、钢铁、装备制造等产业龙头已投产或即将落地。日前,京津冀自贸区也已上报,如能获批,曹妃甸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
国家有政策,领导有支持,我们有信心有干劲,并已具备了承接京津等地更多临港型产业、研发型机构及人才转移落户的有利条件和坚实基础,有决心把这个平台打造成首都功能疏解的新空间、要素转移的新基地,加速曹妃甸的崛起。
今年,我们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最大契机,以打好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攻坚战为载体,以建成河北省第一经济增长极为目标,以“强力实施项目攻坚、加速推进跨越崛起”为主题,在重大项目建设上下足功夫,做大做强经济总量,努力成为全市乃至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领跑者,为“再建一个新唐山”夯实基础。
中国经济网:曹妃甸怎样在扩大港口规模的基础上做活港口贸易,加快综合贸易大港建设?
王雪增:曹妃甸拥有69.5公里海岸线,能建263个码头泊位,如果全部建成,港口年吞吐量将超过5亿吨,成为世界级大港,目前利用岸线还不到30公里,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我们一直坚持扩大港口规模与完善功能并重的发展思路,增加货物运量、丰富货品,提高交易量,加快贸易大港建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