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叫声呢?
前段时间参加朋友儿子的婚礼,新人登场时,来宾热烈鼓掌。大概司仪嫌这掌声不够刺激,便对台下高喊:“尖叫声呢?尖叫声呢?”于是便唤来几个年轻人一阵尖叫。
喜事热闹嘛没去多想,但乞讨“尖叫声”的做法却有些“似曾相识”。事后“豁然开朗”,原来现实中还有很多。
一次看演出,是被安排去的。开演前,主持人莫名其妙地要大家空鼓掌三分钟。我和众人一起傻乎乎鼓了,一直鼓到第三次才算合格。事后方知,演出要录像,这个“热烈鼓掌”是制作中要放到演员谢幕时用的。这是提前预备好的“尖叫声”。
还曾看过一个笑话。一老板讲了个段子,在场的员工都笑得前仰后合,唯有一个人没有笑。老板问他为什么不笑,他说我已经辞职了。这个笑话极具“普适性”,面对权力,“尖叫声”如影随形。有的更“敬业”, “老板”那边还没开口,这边“尖叫声”已呼之欲出了,可谓“时刻准备着”,就像大观园中那一群“哄然叫妙”的清客那样。
可不要以为这样的“尖叫声”只属下里巴人。手头有一本赫鲁晓夫苏共二十大报告的单行本,书中注明的“热烈鼓掌”“热烈鼓掌多时”达几十处,最后结束时是“热烈鼓掌多时,转为欢呼,全场起立”。这“转为欢呼”里面肯定夹杂着“尖叫声”。但赫氏的命运告诉人们,这一切都是在表演。
另外,发出“尖叫声”在某些单位、某些部门已司空见惯,乃至成了一个重要机制。譬如我熟悉的某单位的一位“笔杆子”,不管上面要求搞什么活动,不管这些活动在他单位见没见效果,甚至有没有搞,他都会妙笔生花发出“尖叫声”。常见的“尖叫声”是:通过什么什么活动(学习),干部职工思想得到了很大提高,全系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毫无疑问,这样的“尖叫声”只能代表浮躁和虚假,与发自肺腑和真情实意风马牛不相及。轻者污染社会,重者坑国害民,不可小觑。(刘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