跻身2013年微博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的“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近日已被录入美国在线俚语词典Urban Dictionary(城市词典),引发网民组团前往围观“作”到国外的盛况。该词典收录了很多常规词典里面查不到的流行英文俚语俗语,最新出现的还有“you can you up(你行你上啊)”和配套“附赠”的“no can no BB(不行就别乱喷)”(据4月18日《新快报》)。
很显然,网络流行语“no zuo no die”等被录入美国在线俚语词典Urban Dictionary,完全可以看成中美文化界的一个事件。由此让国人产生小兴奋、小欣喜,甚至有点喜不自禁,都可以理解。
只是,国人所感受到的这一“盛况”,美国人是否也给予认同,则需要我们冷静、审慎、客观地考量。起码,我们不该就此自我膨胀,滋生诸如“中国文化打败美国文化”之类的浮躁心理或优越感,以及类似的误判、谬断。此其一。
其二,“zuo(作)”到国外的“盛况”,自然是中外文化交流与交融的结果。这当然得益于当前信息技术带来的方便快捷,短时覆盖无极限。而中式英语在网络中被热捧,引关注,其实已远不止于一个文化现象可解,不限于一句流行语基本意义本身,而是传递着更深层的现实生活内涵、理想或情感诉求。就此,称其具备着重要的普适性或普世性、民族性或世界性价值,恐怕也不为过。
其三,美国人对待语言、对待文化的态度令人反思和反省。中式英语,因其汉语拼音与英文相混搭,呈现一种“不中不洋”的语言形式或形态,毕竟颠覆了英语的语法规范或语言习惯。而美国竟丝毫不顾忌自身语言的标准性、规范性、纯洁性,没有文化洁癖,对其宽容接纳,实在令诸如“超女”都拒录《辞海》的国人羞赧。(贾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