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信息网
唐山
您的位置:唐山信息网 > 唐山新闻资讯 > 唐山
“两流”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4/4/23 15:51:23 | 人感兴趣

  近年来,随着各地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的急剧增加,“两流”犯罪(流窜作案、流动人口犯罪)日益突出,已成为当前危害社会治安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引起了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严重影响广大群众的安全感。笔者作为一名从事多年工作的基层民警,结合工作实际,就当前“两流”犯罪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两流”犯罪的特点

  (一)手段极端残忍。“两流”犯罪分子大多文化程度偏低,法制观念淡薄,加之缺乏家庭和单位等方面制约,为实现犯罪目的而普遍存在着胆大妄为、不计后果的特点。这也是造成“两流”犯罪案件往往是杀人与抢劫、强奸、伤害等多种暴力性犯罪并生的主要因素,作案手段凶残,令人发指。

  (二)侵财性犯罪占相当比重。部分流动人口因经营不善买卖亏本,或流入外地后却不愿吃苦,经济拮据,往往会不择手段地捞取“外财”,甚至一部分流动人口以流窜作案所得为主要经济来源。

  (三)团伙成员相对单一。“两流”犯罪多为结伙作案,且团伙成员多是同乡,相互间具有某种血缘、乡情等特殊关系,结构较为紧密。2013年11月,我局通过研判分析,巡线追踪,一举打掉了流窜津鲁和我省多市,涉案百余起、价值百万元的盗窃团伙,该团伙7名犯罪成员全部系同乡或亲戚,专门盗窃车库、地下室内财物。

  (四)社会影响大。“两流”犯罪案件由于存在手段残暴、案件性质严重且侦破抓捕难度大等特点,往往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二、“两流”犯罪突出的主要原因

  (一)基层基础薄弱,防范漏洞较多,给犯罪分子造成可乘之隙。一是当前许多基层单位和农村虽都设立了治保会、治安联防队等防范组织,但大多流于形式,未充分发挥作用,巡逻防范等工作不能持之以恒。二是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工作不力,缺乏有效的规范,特别是在基层公安机关,因信息化等手段落实不力,不能对流动人口形成动态化的管理模式,在管理上还存在诸多漏洞。三是群众安全防范意识淡薄等等,参与意识不强,主动意识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为“两流”犯罪分子连续作案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受多种因素制约,一些“两流”犯罪分子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打击处理。一是在逃人员大量存在。虽然经过2012年“清网行动”,抓获清理了一大批犯罪嫌疑人,但从目前统计来看,各类逃犯仍然较多,这些人无法在本地生存,不得不流窜他地继续作案,造成新的“两流”犯罪案件。二是一些有影响的大要案未及时侦破,案犯得不到有效打击,致使犯罪分子产生侥幸心理,继续作案。

  三、预防和打击“两流”犯罪的对策

  打击“两流”犯罪是公安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贯穿于侦查破案和基层基础工作之中,当前,预防和打击“两流”犯罪应着力加强以下四个方面:

  (一)拓展侦查思路,增强对“两流”犯罪的认识。一般情况下,作案人在本地区的案件都具备着当地人的习惯作案方式,偶尔间发生了与本地区习惯作案手段不同的案件,就应该考虑有“两流”犯罪的可能,并应积极采取相关侦破手段展开工作。确定正确的侦查方向、有效的工作措施,对迅速侦破案件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夯实基层基础工作,遏制“两流”犯罪。一是要通过对流动人口的了解、掌握、熟悉,运用登记、办证、发函等管理手段,从中发现“两流”犯罪线索、积累相关资料。二是责任区民警要依托信息化手段,及时采集责任区内流动人口的信息,确保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分类管理,该服务的服务,该帮教的帮教,该监控的监控。三是要会同有关部门为外来人员举办各种学习班,成立外来人员法律服务中心,提高流动人员的法律意识,维护其合法权益。四是要通过聘请流动人口协管员等方式,壮大流动人口管理力量,延伸流动人口管理网络,把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做实、做细。

  (三)完善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案件能力。由于“两流”犯罪分子机动性强,藏匿地点多而复杂,加之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现代化的通讯设施,给其作案后迅速逃窜创造了诸多便利条件。因此,公安机关必须建立和完善高效的快速反应机制,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科技投入等方面予以倾斜,确保一旦发生“两流”犯罪案件能够做到快速反应,处置及时。一是明确指挥中心一级指挥权,直接下达指令,实现扁平化的指挥体系;二是大力加强科技防范系统建设,建成即出入路口、重点部位为一体的远程监控系统,让犯罪分子无处藏身;三是强化街面警力配置,确保一旦发生此类犯罪,能第一时间调集警力,及时将犯罪分子抓获归案。

  (四)及时沟通信息,建立广泛的打击“两流”犯罪协作网。“两流”犯罪人员多为跨地区、跳跃式连续作案,流动性强,给公安机关侦查破案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各地公安机关必须加强协作配合,及时沟通相关信息,组建广泛的打击“两流”犯罪协作网,形成强大的打击防范合力,不给此类违法犯罪留下任何喘息之机。(赵志存)

网站备案:冀ICP备18033322号-4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友情连接 | 留言反馈 | 人才招募 | 网站地图 | 唐山热门关键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04-2026 www.china031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山信息网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技术:唐山网站建设 冀公网安备13024002000481号
Published at 2025/11/24 22:36:25, Powered By WRMPS v6.5.0(ACCESS)